□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窦衍凤 通讯员 高文莉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即墨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前三季度,即墨区工业经济保持稳中向好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分别高于青岛市、山东省和全国1.5、2.7和5.1个百分点;规下工业增加值增速处于青岛市前列。
创新赋能,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传统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决不能忽视和放弃传统产业。即墨顺应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上持续发力,加快技术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走进新启用的即发智能纺纱工厂,200多台设备轰鸣运转,除了个别关键环节外,纺织设备前几乎看不到纺织工人的身影。在这里,机器人取代人工,从原材料进场到产品入库,全部由机器人或吊挂完成。
此前,自动化程度低,噪音大,劳动强度高,长期以来面临着招工难、提质难、成本控制难等问题。“引进全自动智能纺纱技术后,与传统纺织业相比用工减少了75%。原来同样规模需要500个工人,新工厂只需150个。”青岛即发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副经理孙宗浩介绍。
作为青岛市首个启用的智能纺纱项目,工厂全流程采用智能化纺纱成套设备,生产中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主要生产高端、差别化、多功能纤维材料纱线,填补了青岛市新型纤维纱线生产空白。
即发智能纺纱工厂的启用是即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纺织服装产业是即墨传统优势产业和第二大支柱产业。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青岛市纺织服装产业70%以上集中在即墨区,这里拥有纺织服装服饰企业3800余家,年产各类服装约8亿件,是全国最大的针织服装加工优质制造基地。但是,庞大的数量背后,也存在大而不强、产业层次不高、多元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即墨区围绕规划设计、数字赋能、品牌培育、平台搭建等方面,助力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在新技术、新设备、柔性化生产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新材料研发及应用、新模式等方面培育了一系列典型——
即发集团超临界CO_2无水染色技术项目被工信部列入“印染行业绿色发展技术指南(2019版)科技攻关技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酷特智能C2M产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国家工信部优秀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获“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称号,成为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
雪达集团自主研发的天然植物纤维、光能抗菌纤维纺织品、生物医药纺织品等众多功能性新产品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
截至目前,即墨有规上纺织服装企业87家,“链主”企业3家(即发集团、雪达集团和酷特智能),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针织企业即发集团、针织面料研发水平领先的雪达集团和红妮集团、个性化定制领军企业酷特智能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拥有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专精特新企业39家。今年1-9月,全区87家规上纺织服装企业完成产值116.5亿元,同比增长5.23%。
今后,即墨区将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激发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动能。如推动即发集团超临界CO_2无水染色技术项目产业化;鼓励即发集团、雪达集团、红妮集团与东华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加强合作,深入开展聚乳酸纤维、天然植物纤维、光能抗菌纤维纺织品、海藻纤维等绿色、科技型纤维及面料的研发应用。
科技引领,让新兴产业“独木成森林”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重要逻辑。即墨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紧跟前沿科技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塑造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推动新兴产业“独木成森林”。
目前,汽车产业已成为青岛市第一大工业产业,也是即墨区首位支柱产业。即墨区共有各类汽车企业4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引进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一汽解放商用车基地、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基地、奇瑞汽车青岛基地四大整车项目,产品涵盖乘用车、商用车、改装车及多类汽车零部件,建立起较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今年以来,即墨区发挥汽车集群优势,在全力保障整车生产规模的同时,加快推进整车企业新能源转型。前三季度数据显示,一汽解放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整车出口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62%和248%;奇瑞汽车产能加速释放,整车产量8万余台,其中9月单月突破2万辆,新能源汽车占六成以上。
除了发力新能源汽车制造外,即墨区还注重汽车产业科技研发和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建设。
在青岛宇远新材料有限公司展示厅内,陈列着各种各样的轻量化新产品。“传统产品重达3.45公斤,而新型轻量化产品只有1.1公斤,足足降重68%。”公司副总经理孙敬宜指着一款蓄电池油箱支架说,对于汽车而言,零部件轻量化可极大降低车身重量,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省油,从而提高续航里程。该公司主要从事轻量化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涉及8大系列200多种产品,目前拥有授权专利100多项,发明专利28项。
正在建设中的一汽智能锻造及精密制造项目,将建设集研发、制造、精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新基地。项目引进世界最大的热模机械锻压机全自动线和全自动机械加工生产线,主要生产发动机曲轴锻件和商用车前轴锻件以及工程机械、船舶、航空等非汽车锻件,其产品市场将覆盖整个华东区域。
“目前项目主体已完工,现正在进行办公楼外墙装修。”广盈(青岛)钢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善新介绍。广盈精密智能智造项目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将新建13条智能钢卷(板)剪切、分条生产线,生产供应汽车A柱、B柱总成,前立柱、后立柱加强件,顶盖后横梁板等30余种零部件,打造一处集仓储、加工、配送、销售四位一体的钢材高端加工配送中心。“项目建成后,可年产汽车零部件产品600万件,进一步提高汽车产业本地配套率,促进青岛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汽笛声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也风生水起。
眼下,位于即墨鳌山湾的中电建海上光伏发电项目海上施工组装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该项目规划建设115万千瓦桩基式光伏发电项目,并引进光伏组件、系统集成、储能、新能源研发等新能源产业链项目。项目投运后,将并入国家电网,年均可提供约19.2亿度发电量。
今年2月,海尔集团旗下的纳晖新能源项目签约落户青岛蓝谷海洋新能源产业园。依托该项目,即墨将建设新能源产业互联网生态园。园区聚焦“场景定制”应用,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多种前沿技术,通过软硬件智能化集成,为用户提供发电、储电、管电于一体的新能源解决方案。
随着青岛即墨机场的投入运营,即墨区通航产业迎来发展新阶段。即墨区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即墨综合保税区和通用机场两大国家级开放平台优势,加速发展通航产业。目前,7个重点项目在建,另有高翔通航企业总部、航天十一院临近空间无人机、玖零优航等20多个重点项目在谈,为后续发展备足能量。
彰显特色,让未来产业“小树快成长”
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的未来产业是区域能级跃升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阵地,也是彰显区域产业特色的重要突破口。即墨区超前布局,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丰富产业应用场景,积极抢占未来产业风口,推动未来产业“小树快成长”。
海洋是即墨最大的特色和资源禀赋。当下,海洋科研已成为即墨的一张王牌——拥有国家唯一海洋领域重点实验室崂山实验室,设有“蛟龙号”母港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科研机构和高校院所50余家、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10余个。
在高水平科研平台的驱动下,一系列科技成果呈“井喷”之势:“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完成我国首个大西洋载人深潜科考航次;《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案例》入选全国76个2023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名单;森科特首创国内网衣清洗机器人,其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功破解深远海网箱养殖清洁难题;青岛造船厂接连攻克深海网箱建造技术难题,建成国内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网箱“深蓝2号”……
推动技术和成果从“纸面”到“地面”,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关键一招。在青岛蓝谷,基于“国字号”科研机构和全国知名高校院所扎堆落户的科研优势,布局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为主导方向,海洋文旅、涉海总部经济为特色方向的产业体系,搭建起四大千亩产业园框架,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载体。目前,四大千亩产业园稳步推进,涉海重点项目加速集聚。
不仅如此,即墨区还瞄准海洋产业链前沿领域、技术链主流方向和价值链高端环节,持续引进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海洋产业大项目和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专精特新项目。
统筹推进41个涉海重点项目,推动汉缆海洋工程产业链基地、青岛蓝谷膜天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千里新材高性能氮化硅制品总部基地、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鳌山湾海洋文旅等项目建设,持续壮大提升海洋产业规模。立足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助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即墨区正谱写海洋特色产业新的篇章。
未来,即墨区将聚焦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环节,发挥科研优势加快前沿技术研发突破,推动深海装备与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努力打造海洋领域未来产业发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