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6:特刊
~~~——青岛日报推出的重大典型报道(二)
典型引路,我们努力做好发现者挖掘者
——青岛日报推出的重大典型报道(二)

  朱桂全

  他是全军唯一在三代驱逐舰上服役的轮机兵,以初中文化水平的基础成长为海军新型主力战舰动力系统的学者兵,不仅能够熟练驾驭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舰艇动力装备,而且撰写的两部新装备技术手册被作为装备条例正式颁发……2005年初冬,《青岛日报》一版刊发驻青海军优秀军人代表——“哈尔滨”舰燃气轮机班班长、高级士官朱桂全的典型事迹。

  报道刊发后,朱桂全把威武的战舰当作自己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立足本职创新不辍,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如一股激昂的暖流,深刻影响了青岛的青年群体。

  通讯:《旗舰“第一兵”——记海军“哈尔滨”舰燃气轮机班班长、高级士官朱桂全》

  刊发时间:2005年11月28日

  作者:本报记者 隋峻 本报通讯员 许森  李德

  周 正

  2005年7月的一个周六,记者从拟刊登的一则讣告中,捕捉到青岛海关副关长、缉私局局长周正这个典型人物。周正因为多年来如一日,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导致劳累过度,身患癌症英年早逝。随后,记者对周正各个岗位上的同事、领导以及其家人、朋友等全方位采访,其典型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2006年3月9日、10日、13日,周正典型报道上、中、下三篇在《青岛日报》一版显要位置刊发,引起极大反响,省委追授周正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要求全省深入开展学习活动;海关总署追授周正为“领导干部楷模”。之后一段时间,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均对周正典型事迹予以报道。

  通讯:《雄关忠魂——追记青岛海关原副关长、缉私局局长周正》

  刊发时间:2006年3月9日

  作者:本报记者 邹吉宏

  蔡一清

  2007年10月19日,34岁的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15艇艇长蔡一清率舰参加全训考核返航途中,为营救落水战士壮烈牺牲,“热血男儿化身蛟龙护海疆”。

  蔡一清一生短暂,却写满优秀。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牺牲前留下了49本学习笔记,300万字的军事资料;他有着强烈的“冠军情结”,一生中取得了数不清的“第一”。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做到超前思考、先行一步,创下某新型潜艇战斗力建设的六个突破……2009年6月16日、17日,《青岛日报》以上篇、下篇形式,刊登蔡一清爱岗敬业、献身使命的感人事迹,在驻青部队、青岛地方引起强烈反响。

  通讯:《化作蛟龙护海疆——追记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15艇原艇长蔡一清》(上)、《热血男儿情更深——追记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15艇原艇长蔡一清》(下)

  刊发时间:2009年6月16日、17日

  作者:本报记者 贾峰

  李适

  李适从部队转业后,便全身心投入安全生产工作,愈钻愈深,愈钻愈精,成为青岛市安监系统公认的专家。因胃癌实施手术的化疗期间,他依然没有放弃对安全工作的执着和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常趁周末回办公室“充电”……他用心血、汗水和智慧,谱写着自己对党、对人民、对安监事业的无限忠诚。

  2009年10月26日、27日,《青岛日报》以《敬业精业的安监卫士》《让生命在平凡岗位上闪光》为题,报道李适的感人事迹,在全国特别是安监系统引起强烈反响。10月28日,青岛市委作出决定,授予李适“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号召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学习活动。随即,全市安监系统迅速掀起开展“向李适学习、创五型团队”活动热潮。

  通讯:《敬业精业的安监卫士——记优秀共产党员、市安监局调研员李适》《让生命在平凡岗位上闪光——记优秀共产党员、市安监局调研员李适》

  刊登时间:2009年10月26日、27日

  作者:本报记者 刘芳滨

  夏晓宾

  一个普通的工人,却被同事贴上“全才”的标签——专业上是“全才”,生活上也是“全才”,青岛供电公司修验工区继电保护班班长夏晓宾颠覆了人们眼中传统工人的形象。32年来,他时刻不忘学习,日积月累,终于成长为学者型工人,被誉为“中国智能电站安装第一人”。

  2011年早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全才”夏晓宾的典型意义:他对一切事物的敏锐感悟,所具备的求索精神、创新精神等,都是与时俱进的当代中国工人阶级最重要的品质;他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也是中国当代工人群体形象的生动写照。于是,经过深入采访、修改、打磨,4月11日,《“全才”夏晓宾》在《青岛日报》一版头题推出,图文并茂,夏晓宾迅速成为全市工人学习的典型,其示范意义影响深远。

  通讯:《“全才”夏晓宾》

  刊发时间:2011年4月11日

  作者:本报记者 林刚

  夏玉波

  夏玉波是原四方区洛阳路街道海琴社区党委书记,1998年退休到社区工作后,她即把社区每个居民的事都挂在心上,遇事不推不躲,千方百计全力解决。她视社区孤寡老人为亲人,平时嘘寒问暖,老人生病时,她守护床前,端水送药喂饭,“比亲闺女还周到”……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夏玉波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出点子、出新招,大伙集思广益,提出了“有话慢慢说,有我天天在”服务口号,成立了“365党建工作室”“百姓协会”等帮扶组织,社区很快变成了和谐温暖的大家园。

  2011年盛夏,记者深入洛阳路社区,遍访居民、商户,并与夏玉波面对面,真实记录了夏玉波的日常工作生活。8月27日,《青岛日报》一版刊发人物通讯《“小巷总理”夏玉波》,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中树起了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

  通讯:《“小巷总理”夏玉波》

  刊发时间:2011年8月27日

  作者:本报记者 姜慧丽

  唐嘉陵

  2012年6月29日上午7时18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潜航员唐嘉陵操作潜水器下潜,9时41分30秒时,刷新了此前最大下潜深度5188米的纪录。此后,6000米、6500米、6680米、6960米、7000米,新的下潜记录不断刷新。

  2013年底至2014年3月上旬,“蛟龙”号第二、第三航段在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成功下潜13次,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作为潜航员,经《青岛日报》连续跟踪报道后,唐嘉陵已是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曾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对他现场体验的生动讲述,让更多的人对神秘遥远、深不可测的海底、海沟不再陌生。

  通讯:《“蛟龙”号身边的那些人,那些事》

  刊发时间:2012年7月16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笛 实习生  臧琦 

  本报通讯员 陈存本 刘军  李景

  郑生春

  2013年2月22日,青岛勘察测绘研究院院长郑生春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死,带着未竟的“青岛慧图”梦想憾别这个世界。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但郑生春却带着他的团队追赶行业科技的最前沿——“青岛慧图”,这被不少人视为天方夜谭。他就像逐日的夸父,倒在了干渴的路上。

  郑生春病逝两个月后,由青岛勘察测绘研究院设计的数字地理信息平台通过专家验收并正式开通。为还原记录郑生春的“逐梦之旅”和心路历程,以及其团队披荆斩棘、刻苦攻关的感人事迹,2013年5月2日、5月28日,《青岛日报》一版推出通讯《他,逐梦“慧图”——追记青岛勘察测绘研究院院长郑生春》《郑生春和他的团队》,在社会各界尤其是科技界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通讯:《他,逐梦“慧图”——追记青岛勘察测绘研究院院长郑生春》

  刊发时间:2013年5月2日

  作者:本报记者 段晓东 崔武

  管华诗

  2014年夏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我国海洋药物学科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时年75岁的管华诗披挂上阵,组建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并出任董事长,与团队一起搭建起集科研、资本、市场等要素为一体的平台,试图打通“发现—技术—工程—产业”这条成果转化链条。记者获悉这一线索后追踪采访,写就新闻观察《老院士破题成果转化困境》,详细解读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成立过程,以及管华诗院士老而弥坚拟解成果转化之结的豪情,为“创业”“创新”的时代背景留下一抹亮色。

  新闻观察:《老院士破题成果转化困境》

  刊发时间:2014年10月13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笛

  梁建英

  2017年9月21日,CR400AF“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我国由此成为世界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凝聚着一位女工程师的心血,她就是“复兴号”的总设计师,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梁建英,之后,她也是其时中国高铁装备行业唯一的女总工程师。

  2018年春,在喜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之际,面对记者专访,梁建英畅谈她与中国高铁结下的不解之缘,以及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她的雄心、荣耀与愧疚。梁建英还先后获评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卓越工程师”、“齐鲁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

  通讯:《梁建英:与高铁结下的不解之缘》

  刊发时间:2018年3月8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娉

  张连钢

  自1983年大学毕业进入青岛港起,张连钢一直奋战在港口科技创新第一线。带领团队创出一连串耀眼的“全球首创”,破解了十余项世界级难题,并历时四年自主研发出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和业务于一体的全自动化码头,实现了由“汗水经济”向“智慧经济”的转型。2019年8月19日、2020年5月12日,《青岛日报》先后刊发通讯《张连钢:全自动码头的“智造”者》《世界纪录:“在自己的手中”诞生》,报道张连钢及其团队迎难而上,焚膏继晷,反复研发试验,最终实现“全球首创”的曲折过程和感人事迹。《世界纪录:“在自己的手中”诞生》获评第31届中国新闻奖。

  通讯:《张连钢:全自动码头的“智造”者》《世界纪录:“在自己的手中”诞生》

  刊发时间:2019年8月19日、2020年5月12日

  作者:本报记者 周晓峰

  李 涌

  2021年10月3日凌晨1时许,青岛交警李涌和辅警张成功在沈海高速公路上巡逻时,发现一辆轿车违法停靠在应急车道内。盘查中,李涌发现驾驶人涉嫌酒后驾驶,准备依法对其酒精检测。但驾驶人拒不配合,竟穿越护栏,试图逃离现场。在扒住桥面时出现险情,致半身悬空。为保护驾驶人的人身安全,李涌上身探出护栏,一把抓住驾驶人往上拖拽,终于使驾驶人脱离险境,李涌却因驾驶人极力挣脱失去重心,从护栏边翻落,跌至涵洞桥下排水沟处,经抢救无效牺牲,年仅55岁。

  李涌牺牲后,《青岛日报》编辑部派出多名记者,采访了李涌生前战友、家人以及他曾经服务、帮助过的司机、行人、社会弱势群体等。之后,青岛日报连续两天刊发长篇报道,众多典型事例串珠成链,一个血肉丰满、感人至深的“青岛好交警”形象立体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一座城被深深地感动。

  通讯:《平凡担使命 热血铸英雄——追记“青岛好交警”李涌》

  时间:2021年10月6日

  作者:本报记者 梁超  贾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首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青报聚焦
   第04版:国内
   第05版:国内·专题
   第06版:关注·专题
   第07版:城事·专题
   第08版:学习思考
   第09版:青报影像
   第10版:专版
   第11版:城市艺术
   第12版:琴岛
   第A01版:特刊
   第A02版:特刊
   第A03版:特刊
   第A04版:特刊
   第A06版:特刊
   第A07版:特刊
   第A08版:特刊
   第A09版:特刊
   第A10版:特刊
   第A11版:特刊
   第A12版:特刊
   第A13版:特刊
   第A14版:特刊
   第A15版:特刊
   第A16版:特刊
   第A17版:特刊
   第A18版:特刊
   第A20版:特刊
   第A21版:特刊
   第A22版:特刊
   第A23版:特刊
   第A24版:特刊
   第B01版:特刊
   第B02版:特刊
   第B03版:特刊
   第B04版:特刊
   第B05版:特刊
   第B06版:特刊
   第B07版:特刊
   第B08版:特刊
   第B09版:特刊
   第B10版:特刊
   第B11版:特刊
   第B12版:特刊
   第B13版:特刊
   第B14版:特刊
   第B15版:特刊
   第B16版:特刊
   第B17版:特刊
   第B18版:特刊
   第B19版:特刊
   第B20版:特刊
   第C01版:特刊
   第C02版:特刊
   第C03版:特刊
   第C04版:特刊
   第C05版:特刊
   第C06版:特刊
   第C08版:特刊
   第C09版:特刊
   第C10版:特刊
   第C11版:特刊
   第C12版:特刊
   第C13版:特刊
   第C14版:特刊
   第C15版:特刊
   第C16版:特刊
   第C17版:特刊
   第C18版:特刊
   第C19版:特刊
   第C20版:特刊
   第D01版:特刊
   第D02版:特刊
   第D03版:特刊
   第D04版:特刊
   第D05版:特刊
   第D06版:特刊
   第D08版:特刊
   第D09版:特刊
   第D10版:特刊
   第D11版:特刊
   第D12版:特刊
   第E01版:特刊
   第E02版:特刊
   第E03版:特刊
   第E04版:特刊
   第E06版:特刊
   第E08版:特刊
   第F01版:特刊
   第F02版:特刊
   第F03版:特刊
   第F04版:特刊
   第F05版:特刊
   第F06版:特刊
   第F07版:特刊
   第F08版:特刊
   第F09版:特刊
   第F10版:特刊
   第F11版:特刊
   第F12版:特刊
   第F13版:特刊
   第F14版:特刊
   第F15版:特刊
   第F16版:特刊
典型引路,我们努力做好发现者挖掘者
青岛日报特刊A16典型引路,我们努力做好发现者挖掘者 2024-12-10 2 2024年12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