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 燕
“苏兆洪的画,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具现,表现了人与造化交流中,画家的情感释放和审美感知,是其个性自由与精神自由的真正意义上的放歌。”一位评论家如是说。
在青岛艺术圈,苏兆洪是大家公认的为数不多的纯粹的艺术家之一。他心无旁骛,保持了对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的真色和追求,他的山水、他的云雾、林木,是他借助笔墨对人性纯朴,自然质朴,个性自由的直抒,是他对人生、对自然的体验和思索的诠释。
苏兆洪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幼年丧父,是母亲拉扯他长大成人。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苏兆洪,少年顽皮,上山打鸟,下海摸蟹,这些看似顽皮的童年经历却练就了他观察大自然的“慧眼”。苏兆洪画画,算是童子功,从幼年时就喜欢拿着根树枝弯着腰在地上画鸟画花画山画海画云彩画各种小动物,一画就是大半天,后来上学,又常常偷老师的粉笔在墙上、地上涂,画得像模像样的。他的母亲发现了他的这种天赋,便让二姐搜集一些图画让他依样画葫芦,他的确有天赋,不管人物还是动物,他琢磨上一阵,基本都能临蓦得惟妙惟肖,他的母亲又让他跟村里小学的美术老师学习。天资聪颖的苏兆洪,着了迷一样苦学勤练,十几岁已是四村八乡闻名的“大才子”。年轻人结婚,镜面上的画,都请他给画,牛郎织女、鸳鸯戏水、龙凤呈祥……他画得得心应手,栩栩如生。
后来,苏兆洪当了村办学校的美术老师,也就在那个时候,他开始迷恋上山水画,临摹了大量宋元明时期山水大家的画作,最崇拜范宽、石涛,又常常在浮山、崂山转悠,观察、体悟一草一石一水一峰一云雾的形态神韵。这座兀自耸立于田野中的浮山和远处那片与浮山根脉相连、绵延起伏的崂山,给苏兆洪注入了艺术的灵气、创作的激情,使他开始了山水画的创作,同时遍访名师,拜师马龙青、冯凭、张朋等前辈,深受教益。
他的眼界打开了,越来越明白书画大家石涛那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内涵,遍览泰山、华山等名山大川,在“外师造化”的锤炼中,有了独特的领悟,渐渐超越以某山某水为特色的山水画,融奇山、秀水、飞云于胸中,自心生景,奇峰、飞云、流泉、林木……融精微与粗犷于一体,黑白浓淡、红翠浸染中,把山石、林木的质地,云水山色的神韵,自由洒脱、纵横捭阖、妙笔生花地跃然纸上,渐渐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山水之美。他的作品得到前辈们的一致好评。
恢复高考后,苏兆洪报考了浙江美院,专业课考试全过,校方作为特招生准备录取他,特招生文化课分数要求很低,但是要考英语,苏兆洪连26个字母都不会,错过了成为学院派的机会,最终还是成了一个“野生”的画家。不过,这棵野生的树苗,生命力极其旺盛,又赶上百废俱兴、文化思潮十分活跃的时代,他如饥似渴地汲取范宽、石鲁、米沛、张大千、莫奈、列宾等古今中外大艺术家们的艺术养分,不断体悟自然山水的变幻、灵动,艺术创作突飞猛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开始在一些省市举办的书画艺术大赛中频频获奖,1984年他荣获了青岛市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美术大赛一等奖。
苏兆洪受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开始求新求变求突破。同时,他被中国美术研究院招为特邀美术师,与北京的美术界人士来往频繁,艺术交流很多。苏兆洪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艺术上又初露峥嵘,无疑将成为反传统思潮的践行者,但是对中国传统美术的爱,使他理性而又热烈地接受西方艺术的冲击,他在国画创作中结合古代大家和张大千、傅抱石等大家的泼墨山水,大胆尝试焦点透视、光影效果等西画技法,用洗衣粉、明矾等特殊材料创作了一幅幅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试验性作品。这个时期苏兆洪激情澎湃,创作了大量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泼墨山水画,接连获得日本国际书艺交流展览一等奖、庆祝香港回归全国美术大展铜奖、庆祝澳门回归全国美术大展银奖、全国美展提名奖和铜奖等一系列大奖。
苏兆洪擅长画大画,构图壮阔、奇峻,别具一格。大处落笔,细处着眼,笔笔相递,精勾密皴,形成了一种苍茫深远、气势雄浑的山水境界,畅漾其中,令人忘情陶醉。
本版摄影 王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