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08:学习思考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编者按

  近期,青岛科技大学与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指委联合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术研讨会”,深入探讨如何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守正创新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等问题,并形成以下部分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和途径

  王建美

  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学深悟透全会精神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融什么”“怎么融”等问题。

  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要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实践创新,在改革的使命、方向、目标、策略、动力、方法等方面作出了系统阐述,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内容要准确地向学生阐释,让其领悟其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二是要讲清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六个坚持”重大原则。讲清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源头上把握这些原则,深化对这些原则的规律性认识。三是要讲清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创新点。如全会作出的改革部署: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等等。四是要精准融入相关内容。结合所授思政课,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教育、科技等方面部署改革的内容、要求、展望等进行无缝衔接式融入。

  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途径

  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学校要在不脱离教材、不落后于时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既要注重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也要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一,注重集体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根据各自课程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特点等确定融什么,怎么融,哪些是整体融入,哪些是精准融入。第二,注重课堂教学融入。思政课教师结合各自课程特点,依托智慧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问题链式教学等有效将全会精神进行说理式融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用。第三,注重课外拓展学习融入。可以设计不同的小组议题,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阅读和分享相关文献,将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相关的内容推送给学生,使之有针对性地阅读,理解不同时期党的纪律建设的深刻意义。第四,注重社会实践,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全会精神。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要善用鲜活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社会调研、场馆参观等活动,了解改革开放历程、新时代改革成就等,从而更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

  闫鑫淇  曹 胜

  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是拔升课程政治高度、增加课程学理深度、提升课程教学温度的必由之路。

  拔升课程的政治高度

  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可以提高该课程的政治高度。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一独特而宏达的视域要求本门课程的授课要瞄准理论时代前沿,始终站在理论发展的最高峰。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将帮助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进入新的政治高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为我们带来了用当代马克思主义观察中国与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最新角度,通过对世界与中国局势鞭辟入里的分析,为观察当代中国与世界关系找到契合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些关于当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论断、新阐发,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和政治高度。可以说,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是提升博士研究生思政课政治高度的必由之路。

  增加课程的学理深度

  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为解答“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政治”“当代世界文化”“当代世界社会”“当代世界生态”“当代科学技术”等章节的学理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增加了课程的学理深度。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体系,其核心特点就是理论的彻底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衡量课程的核心标准就是能否从学理上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针对博士研究生的思政课,学理化问题的提炼与思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核心”,但学理化问题本身具有的难以回答和非经验属性,使得将其讲明白、讲透彻、讲生动并不容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中国与世界的发展给出的原创性决断包含了深刻的学理化内涵。面对“时代之问”给出的“中国之答”是在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中国答案。因此,深入学习并有机融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拓展“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学理深度,解答好思政课学理化问题的必由之路。

  提升课程的教学温度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针对的授课对象是博士研究生,他们大都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初步成型,只有真正有温度的思政课才能使学生产生发自灵魂的共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本次会议全面回顾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成就。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广大青年认识未来之世界、未来之中国,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深刻认识时代根本特征的理论基石。在此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必须紧密有机地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课堂,在课堂中燃起“真理”之光,以更为灼热的温度、更为赤诚的态度帮助青年勇敢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让青春之花真正绽放在历史长河中。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刘 林

  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回答好“怎么进”“如何教”问题,增强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入脑入心效果。

  坚持守正创新,解决“怎么进”

  守正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应成为我们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本方法。“守正”意味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和基本理论,而“创新”则是在此基础上推动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相互补充,体现了理论上的稳定与变革、继承与创新、原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原则,从两个主要方面实施教学。首先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把全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重要教材。教师应在课堂上系统讲述这些理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其次应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创新元素,将其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科学地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贡献,帮助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引导他们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积极的实践者。

  坚持理论实践相统一,解决“如何教”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根植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中。新时代十年的巨大变革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持续而强大的动力,同时这一思想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核心任务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针。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思政课教师须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原则贯穿于课堂讲授全过程,着重体现实质、实践和实现的“三实”原则。

  首先是实质。教师需要深入讲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相结合,明确阐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正确对待这些原理以及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这些原理”,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确保理论根基深厚。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从而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是实践。教师应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让学生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回答中国、世界、时代和人民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从而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

  再次是实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宏伟目标,不是空想或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正在通过实际行动逐步实现。通过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课程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目标背后的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信仰,并在思想和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这些理念的认同。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融入“概论”课

  薛 君

  从历史维度深入把握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启示,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的重点。

  提炼从改革开放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线索和发展脉络。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许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都是在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最具标志性的就是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它开启了震撼世界的中国改革开放伟业。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了推进“五位一体”改革的新篇章。正因如此,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自然引来了全球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理出一条清晰、明确的脉络和主线,讲清从改革开放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的源与流。

  重点讲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要从根本上理解改革开放,首先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意义。一要讲清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逻辑起点,从历史逻辑看是做大“蛋糕”与追赶“西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时代背景看是寻求新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角度看是社会结构转型。二要讲清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阶段的划分标准及其总体发展逻辑。三要讲清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及其基本规律。其发展逻辑主要包括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世界逻辑。四是要总结提炼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经验,如“路线”“结合”“四个伟大”和“自我革命”等。五是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源意义,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六是要讲清楚创立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具有开创性、战略性、世界性和整体性的重大论题。

  认真总结、研究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及其经验启示,传承弘扬改革开放的伟大精神。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历史,注重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在自觉把握历史潮流中开辟事业成功之路。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原则方法;“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为推进“五位一体”改革提供了正确思想指引和方法论基础;重视科技、人才的作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范畴奠定了思想基础等。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在新时代的运用和提升,可以更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对改革开放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在改革开放中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领导力量、根本立场、目标任务、重大原则等方面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注重课堂延伸,将理论、概念与生活相连接。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概论”课融会汇通,需要为学生讲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等理论,这里面有很多基本的理论名词和概念。但对学生来说,这些名词离他们的生活有些距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高大上的概念和理论与同学们的思想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升他们的认同感,从而培育他们的价值观。例如,在改革开放部分,可以发起“普通人的改革开放史”等课堂活动,通过让学生对历史的讲述,在小我世界中感受和跟踪大的时代变化,将抽象理论与自己的生活关联起来,打破学生认知中固有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壁垒,将改革开放40多年里波澜壮阔、翻天覆地的改革变化呈现出来。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王 昭

  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把握讲准、讲透、讲深、讲活特点,重点融入相关章节,特别是第九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和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相关内容,重点讲清楚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讲清楚中国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结合具体案例,比较改革开放前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讲清楚封闭和开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具体历史史实的阐述,讲清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绝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通过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的比较分析,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改革开放决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领会“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此基础上,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第二,讲清楚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前提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案例,讲清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守正创新是改革的本质要求,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讲清楚改革开放是一个守正创新的过程。要运用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从宏观层面讲清楚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三中全会都在聚焦改革问题,通过分析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可以得出我们党始终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始终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期间党的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的分析,从宏观层面认识党中央对改革进程的规划和部署,总结得出党中央推进改革的特点,如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加强顶层设计,从重点突破到系统推进等。

  第四,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始终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通过对党的历届三中全会的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并就未来五年的改革进行重点部署,彰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在以制度建设不断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第五,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历史主动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主动选择“改革开放”,显示出历史主动精神。此后,历次三中全会都围绕改革开放进行了持续深化和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则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不仅要讲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改革开放”,而且要树立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将全会精神融入“四个选择”,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真正做到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

  王美丽  李 真

  作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以新担当、新面貌和新举措,主动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融入课程教学,通过教学工作把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融入的内容

  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认清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手段等全过程教学改革创新,多层次、多角度讲清摆明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的密切关联,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社会性本质,明确时代使命,紧跟时代步伐,勇担时代重任,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投入到改革创新的时代洪流中。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新时代以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相关数据和案例讲好中国故事,用事实说话,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认识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进而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增强创新能力,争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思政课教师要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引导学生从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历程、伟大成就等角度,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深化对于新征程上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理念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具体实践的认识,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要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及时融入教学中,如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蕴含的党的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增强学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信心勇气和使命担当。

  融入的路径

  整合思政教育资源。既要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又要整合校内人才资源,打造“1+N”思政育人队伍,邀请辅导员、最美教师、育人楷模等一线思政工作者、教师和优秀学生群体进行全会精神宣讲。另外,还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开发校地合作项目,邀请党代表、各行各业的先锋模范与先进典型与学生交流互动,形成全方位、全环境育人新格局。

  持续开展教学研究。思政课教师要持续开展教学研究,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手段,充分用好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生动素材,结合故事性融入、活动性融入、科技性融入等教学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善用大思政课育人。坚持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思政课教师要善用“大思政课”育人模式,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场景式教学、场馆式教学、志愿服务等社会大课堂中体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的实践伟力,增强学生学习和践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主动性,提高政治站位和行动自觉。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本系列论文系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山东省学校思政课“金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24年青岛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专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专项)的阶段性成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首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青报聚焦
   第04版:国内
   第05版:国内·专题
   第06版:关注·专题
   第07版:城事·专题
   第08版:学习思考
   第09版:青报影像
   第10版:专版
   第11版:城市艺术
   第12版:琴岛
   第A01版:特刊
   第A02版:特刊
   第A03版:特刊
   第A04版:特刊
   第A06版:特刊
   第A07版:特刊
   第A08版:特刊
   第A09版:特刊
   第A10版:特刊
   第A11版:特刊
   第A12版:特刊
   第A13版:特刊
   第A14版:特刊
   第A15版:特刊
   第A16版:特刊
   第A17版:特刊
   第A18版:特刊
   第A20版:特刊
   第A21版:特刊
   第A22版:特刊
   第A23版:特刊
   第A24版:特刊
   第B01版:特刊
   第B02版:特刊
   第B03版:特刊
   第B04版:特刊
   第B05版:特刊
   第B06版:特刊
   第B07版:特刊
   第B08版:特刊
   第B09版:特刊
   第B10版:特刊
   第B11版:特刊
   第B12版:特刊
   第B13版:特刊
   第B14版:特刊
   第B15版:特刊
   第B16版:特刊
   第B17版:特刊
   第B18版:特刊
   第B19版:特刊
   第B20版:特刊
   第C01版:特刊
   第C02版:特刊
   第C03版:特刊
   第C04版:特刊
   第C05版:特刊
   第C06版:特刊
   第C08版:特刊
   第C09版:特刊
   第C10版:特刊
   第C11版:特刊
   第C12版:特刊
   第C13版:特刊
   第C14版:特刊
   第C15版:特刊
   第C16版:特刊
   第C17版:特刊
   第C18版:特刊
   第C19版:特刊
   第C20版:特刊
   第D01版:特刊
   第D02版:特刊
   第D03版:特刊
   第D04版:特刊
   第D05版:特刊
   第D06版:特刊
   第D08版:特刊
   第D09版:特刊
   第D10版:特刊
   第D11版:特刊
   第D12版:特刊
   第E01版:特刊
   第E02版:特刊
   第E03版:特刊
   第E04版:特刊
   第E06版:特刊
   第E08版:特刊
   第F01版:特刊
   第F02版:特刊
   第F03版:特刊
   第F04版:特刊
   第F05版:特刊
   第F06版:特刊
   第F07版:特刊
   第F08版:特刊
   第F09版:特刊
   第F10版:特刊
   第F11版:特刊
   第F12版:特刊
   第F13版:特刊
   第F14版:特刊
   第F15版:特刊
   第F16版:特刊
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青岛日报学习思考08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2024-12-10 2 2024年12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