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峰
提到新经济,不少人都有下意识的偏好,但多是看重引进叱咤风云的龙头企业,或者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大上技术挂钩,而对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不感冒,对不熟悉的新项目不触碰。实际上,很多时候,这种“下意识”,会造成“盲区”,错失新经济。
新经济概念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随后迅速扩展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并引发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运行规则等方面的变化。新经济涵盖信息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能制造经济等,是决定未来发展方向的先导性产业,考验的是对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洞察力。
这就决定了培育新经济不能“抓大放小”。任何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很多颠覆性的产业变革,往往不是由大企业创造的,而是中小企业、初创企业这样的“蚂蚁雄兵”。究其根源,在新经济领域,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和专注度更强,进行试验性探索乃至颠覆性创造的动力也相对更大。
当前,各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正因为难以辨识,容易觉得扶持“大块头”的头部企业风险更低,而冷落了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发展了四年,所在园区不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这是一家传感器企业负责人遇到的尴尬。“希望当地有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品牌。”这是另一家新消费企业负责人的诉求。很多新经济企业的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尤其是遇到发展瓶颈时,不太善于处理和解决。对于这些小而美的企业,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服务,假以时日它们或许就能成长为新经济巨头。
同样,“喜新厌旧”的做法也不可取。发展新经济,固然要有拥抱新鲜事物、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但并不意味着“抢风口”“赶时髦”,而要立足当地实际,理性发展产业。以元宇宙为例,不乏蹭热点、打擦边球的概念炒作,有的景区设立元宇宙研究中心,有的以元宇宙名义发行虚拟货币,还有的炒作虚拟房产、数字藏品。热潮过后,鱼龙混杂的元宇宙行业留下一地鸡毛。
另外,发展新经济不应忽视传统产业,相反要加强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优势产业“二次创业”。
事实证明,经过数字技术改造提升的传统产业,也可以是新经济。生产宠物食品的青岛双安生物科技,生产车间实现“医药级洁净”,自有品牌打入国内外高端市场,研发投入强度甚至超过部分高科技型企业,虽然所处领域还是传统行业,但驱动增长的方式早已不同。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观念。从全国来看,玩具业的泡泡玛特、餐饮业的文和友、美妆界的完美日记,这些看似难有机会的传统产业都长出了新物种。
新经济是一场发展理念、产业形态、组织方式、监管方式乃至制度环境的全方位变革,只有为种子型企业营造更多的阳光雨露,一个新经济的热带雨林才能葳蕤葱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