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
9月6日,甘肃礼县职业中专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在全校师生面前,青岛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成员、甘肃礼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王述彭用一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引爆学生们的热情;在甘肃礼县三中,青岛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成员、甘肃省礼县第三中学校长程鸿生则和崭新的校门、焕然一新的校园环境一起迎接学生……今年8月,青岛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组团式”教育人才抵达甘肃陇南和定西。一个多月的时间里,13位校长们马不停蹄地调研、座谈、走访。多年的教学一线管理经验让他们很快熟悉新环境,并敏锐地找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形成调研报告,并着手改变。
这样的忙碌,是支教“青岛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青岛参与东西部的教育帮扶始于2005年。配合青岛市东西扶贫协作,教育部门选派老师到菏泽曹县支教。自2016年开始,支教老师的脚步走进了贵州安顺的大山深处。2018年后,选派的支教老师陆续进驻甘肃陇南、西藏、新疆、四川等地。目前,青岛驻西藏日喀则、新疆建设兵团十二师的老师有10人,在甘肃陇南和定西106人,在山东菏泽20人。市域内,由市内三区选派教师到西海岸、即墨、胶州、平度、莱西的强镇筑基镇和重点帮扶镇支教,每年每个镇选派支教教师不少于5名。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帮扶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种直接作用于受助者本人的帮扶虽然不是对扶助对象经济生活的显性干预,但却让他们拥有了改变自己生活境遇的能力。在扶助当地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支教的老师们也获得了特殊的成长机会。
换位调研
校长们交出第一份“作业”
支教甘肃礼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王述彭来自青岛高新职业学校。在青岛职业教育领域工作31年,他对“双元制”育人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深刻的理解。除了了解学校情况,他还把陇南礼县当地的企业转了个遍。用青岛建设职教高地的思路看礼县职业中专的发展,王述彭在调研报告中提出了诸多问题:礼县职业中专实训实习设施设备欠完善;周围企业少,在推行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有一定困难;教师到企业的实践机会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找出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王述彭已经和学校管理团队理清了思路,包括优化升级专业设置、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开展订单式培养等。
在甘肃陇南礼县三中,来自青岛第六十八中学的程鸿生老师为学校开设了公众号,自己还撰写了第一篇公众号文章。“初识礼县三中,他(她)低调得让人有点惊讶,网络上几乎没有记录,没有校名标识,没有固定电话,没有网站官微,似乎与现代社会脱节了。而现在,这里正在改变。教育,就是让改变悄悄地发生。”他给学校大门处制作了校名标识、安装了固定电话并对外公开电话号码。因为学校经费短缺,这几件事的成本花销都是通过尽力压缩成本、四处筹措资金,或是申请青岛六十八中后方大本营支持完成的。程鸿生给礼县三中定了一个大目标——要一步步冲出礼县,走向陇南。
陇南西和县一中校长王世柱则致力于为学生们进行生涯规划。他把自己在青岛十七中教过的学生——那些考进清华的学长介绍给西和县的学生,通过微信向孩子们介绍大学校园生活,给出报考大学的建议。“我们一任是三年,希望能结合当地实际,把在青岛摸索出的成熟的教育经验带到甘肃。”王世柱说。
理念输出
支教老师带去的教学法已经生根
2015年,青岛五十八中与贵州省安顺第一中学结为友好学校。当年秋季开学,五十八中教师包翠霞作为教师代表远赴安顺一中开始了她的支教生活。她打破了学校固有的“满堂灌”办法,引导学生自我梳理、自我反思,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人私下劝包翠霞:“你让孩子自主学习,他们不会啊!安顺孩子的教育环境和青岛不一样,我们这里一直是老师讲、学生听。”一年后,包翠霞教的班级平均分和名次都非常突出,甚至超过了实验班。她带去的“青岛办法”在学校引起了轰动。安顺一中为此举行学案导学示范课,请包翠霞深入多个教研组交流,详细讲解青岛五十八中高效教学模式。“安顺的学校基础设施不差,他们缺少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这正是支教的意义。”包翠霞举了个例子,以往学生遇到不会的字就问老师,老师在黑板上把字一写,标上拼音,就算是教完了。现在,老师们已经开始引导学生自己查字典,自己解决问题。
青岛老师带去的教育理念让当地的学校发展成学生家门口的好学校,也给老师们提供了成长的平台。除了在校的教研、交流,老师们课余时间也有各种业务提升活动。山东曹县韩集镇杨集小学教师崔金鑫在听说了青岛“支教岛”的故事后,便满怀敬佩地加入了曹县“支教岛三群”。业务上的困惑,可以在群里找到热心的教师朋友们支招,青岛“支教岛”岛主李淑芳还会组织书写素养、读书指导等活动。“刚进入书写班时,我对汉字的间架结构掌握总是不到位,反复练习不得要领,便在群里@群主。很快,她就为我细致地分析字的结构。”读帖、临摹、习帖……崔金鑫几乎把课余时间全用在板书书写上。现在,她已经是支教岛的书写助教老师,在群里帮助更多的同行写出一手漂亮板书。
爱有回报
支教老师成长为名师
助力受援地教育发展的同时,青岛的支教老师们收获了独特的成长经历。他们当中多人获得了齐鲁名师、青岛名师等称号。
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城阳附属学校校长李玲是“支教岛”最早的成员之一。2003年,她作为引进人才,来到江苏路小学工作,认识了“岛主”李淑芳。“我希望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同行。”她记得,每到周五,忙完了学校工作,她就和老师们坐傍晚的那班绿皮火车奔赴曹县。第二天早晨7点,火车到站,大家在站台洗洗脸,直接去讲座培训,周日再赶回青岛。一学期,她送课、做报告跑了16次。“‘支教岛’送课实行‘同课异构’模式,就是不同老师讲同一堂课,大家互相听课,互相评课,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李玲说,自己的教育思想受支教影响颇深。她带着学生和家长一起去曹县结对互访,让学生参加农村劳作;她主持工作的每一所学校都留有一块田地,学生可以在那里种菜、养小动物。
支教也为李玲赢得了荣誉。2007年她参评“山东省十大教育创新教师”,上交的材料里有一份正反面打印的500页说明,全是参与“同课异构”的乡村教师给李玲写来的反馈。也因为特殊的支教经历,李玲成功入选“创新教师”。“不知道我帮助到了哪些人,但是很多人帮助到了我。”李玲说,一起支教的老师在自己工作岗位上都有不俗表现,这群有着教育理想的人,有不少已经成为齐鲁名师、青岛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