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本届科技工作者日的主题是“点亮精神火炬”。在全社会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中,青岛一批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表彰。
30日上午,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大会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行。大会宣布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名单并为获奖者颁奖。青岛科技大学教授汪传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戴彩丽获得第三届创新争先奖。
30日晚间,由省委宣传部、省科学技术协会、省科学技术厅等联合主办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在济南举行,全省8位科技工作者和2个创新团队获表彰。其中,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院长、教授林霄沛,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刘占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力学学科负责人、教授刘建林获得表彰。
同日,由青岛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局联合举办的“榜样的力量”——青岛市2023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暨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举行。活动表彰了王晔、王广策、毛相朝、庄桂玉、刘显荣、单虎、黄义钢、崔光磊、韩伟、潘强等10名2023年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并向全社会公布了他们的先进事迹。
活动现场,青岛市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同步成立,宣讲团成员主要由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组成,由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2021年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年夫顺担任团长。现场还举办了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主题展,展出了我市杰出科技工作者代表的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氛围。
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 耿婷婷
现场
“点亮精神火炬”树立榜样
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为“点亮精神火炬”,“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选树宣传活动是青岛“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重要环节。自活动启动以来,经过组织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环节,遴选出了10名“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他们长期投身科研、实践一线,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活动现场,青岛市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同步成立。5月27日至30日晚,浮山湾畔绚丽上演“点亮精神火炬”主题灯光秀,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通过主题灯光秀向全市科技工作者送去节日祝福,表达了对科技工作者的诚挚问候和衷心感谢。“点亮精神火炬”“向全市科技工作者致敬”等滚动的字幕营造了尊重科学、尊敬科技工作者的浓厚氛围。
本年度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得者王晔、王广策、毛相朝、庄桂玉、刘显荣、单虎、黄义钢、崔光磊、韩伟、潘强是全市科技领域中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他们来自理、工、农、医等各学科领域,其中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前沿科技的科研攻关人员,有面向经济主战场的企业科技创新人员,有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医疗工作者,有深入田间地头、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科普的奉献者……他们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与奉献的故事,用实际行动弘扬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推动青岛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加发布仪式的科技工作者代表表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将“学习最美”“争当最美”,汲取榜样力量,心怀“国之大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为青岛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更大力量。
“蒲公英科普行动”市南试点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革命,青少年要适应这一新经济时代,就必须从小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具有在未知道路上勇敢探索的潜力和能力,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一个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渐培育起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科普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是青少年获得自主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
5月30日下午,青岛市“蒲公英科普行动”市南试点暨“百场科普讲座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德县路小学举行,仪式发布了科普专家团队、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资源包”。目前,“科普资源包”征集到33个全国、省科普教育基地优质开放资源,88名科普工作者“专家进校园”和19个“校外科普研学”主题活动,打造多元、立体、可持续的科普服务体系。仪式还为科普专家代表颁发了聘书,并向辖区学校代表赠送了《市南科普地图》,《市南科普地图》中推介了43个包括海洋类、气象观象类、博物馆类和综合类科普教育基地。配合市南区教体局游世界最美海湾研学线路,同步推出8条市南科普旅游线路。
科技升级百姓生活
海尔智家副总裁、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总经理 王晔
填补智能家电国内技术空白
王晔自1995年加入海尔集团,负责智能家电、智慧家庭及核心零部件研发企划工作27年。任职期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先后荣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我主导开创了多路混流送风空调、上下双筒一体式洗衣机等多个新技术路线,先后攻克行业首创的空调匀风射流控制、洗衣机分区洗护、制冷系统智能仿真、线性压缩机等关键技术,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实现了从模仿式创新到自主原创的跨越。”王晔介绍道。
王晔主导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入家庭场景,先后攻克智慧家庭网络基础架构与协议体系、智慧家庭专用/模块化物联网安全操作系统内核及应用层建构等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形成“多端互联、应用兼容、多模交互、端云一体”的智慧家庭中国标准体系。
“近5年来,针对家电行业核心器件受制于人等影响产业链安全的‘卡脖子’难题,我们会同多领域院士专家,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美的、海信等行业顶尖机构梳理出行业关键技术点500余个,提出了亟需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30余项,并制定了详细的技术路线。”王晔说,他带领家电行业通用核心器件、基础软件、开发平台等自主攻关,实现变频芯片、IOT模组、CA认证平台等多项自主可控方案产业化应用,已在产业链50余家企业推广,有力支撑了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
青岛海信激光显示公司首席科学家兼总经理 刘显荣
开辟电视行业的一条新赛道
激光显示作为国家新一代显示技术,代表电视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面对这一全新领域,在没有前人成功经验、没有成型产品参照的情况下,刘显荣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决心,带领海信激光研发团队技术创新,开辟出电视行业的一条新赛道,为中国企业在显示技术领域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2011年,刘显荣从北大毕业。攻读光学博士的他回到了家乡青岛,加入了当时只有十几个人的海信激光显示团队。“我的专业是偏基础研究的,涉足应用领域其实跨度也挺大。但是做了这么多年科研,内心觉得还是应该做一些贴近生活、能够应用的东西出来,这样比较有意义。”本可以在象牙塔里继续埋头搞研究的刘显荣感慨道,经过一番内心博弈,走向了激光显示技术的应用之路。他带领团队研发了高亮度、高效率、高色域的激光光源模组关键技术,研制了适合超短焦投影镜头特性的激光光源模组,并将其应用于激光电视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发明专利20余项、国际发明专利10余项。
试产过程中,在解决产品某一可靠性问题时,他和团队前后试验了13种方案都失败了,但他们仍有推倒重来的勇气。凭借着这种死磕到底的钻劲儿,刘显荣带领团队将一切成为可能。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4K镜头的攻克。作为行业内公认的最难的镜头,4K镜头机械加工达到了接近极限值的10微米精度,而镜头装调精度标准更是严苛到5微米,相当于误差不到一根发丝直径的1/20。经过数百次调试和积累才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组装调试手法。2016年7月,全球首款DLP超短焦4K激光电视由海信发布。
科技护航国之重器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青岛储能产业技术院院长 崔光磊
为国之重器提供高可靠保障
崔光磊是国家新能源汽车专项——高比能固态锂电池技术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颠覆性技术探索类)一等奖。
“为满足国家海洋战略的重大需求,我们不断升级固态电池品质,来满足深海特种电池的苛刻要求。”2017年3月,崔光磊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青能1号”固态锂电池电源系统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10918米全海深电源系统示范应用,为国产深海装备提供可靠能源动力,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2018年10月,自主研发的模块化固态电源系统单次下潜最长作业时间26天,创单次连续作业世界纪录;2019年7月,自主研制的低功耗长续航固态锂电池系统成功实现长达198天持续无故障运行;2020年11月,全海深固态锂电池系统为全球首次全海深视频直播提供可靠能源保障;2022年10—12月,首台套1000kWh深海能源基站在南海成功完成海试验证,为深海科考及未来海疆防护绘制了长续航的水下能源供给新方案。
面向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崔光磊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首席科学家,研制出高比能固态锂电池产品,搭载EX3车型顺利完成11089km示范运行,极大促进了我国动力电池产品技术升级,有效支撑了青岛市新能源汽车发展。
科技造福社会百态
康复大学青岛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韩伟
提升胶东半岛
呼吸疾病诊疗水平
韩伟出生于1974年4月,长期致力呼吸疾病的临床诊治,擅长疑难危重呼吸疾病的诊治。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省市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多部有关哮喘、慢阻肺等专家共识的编写工作,多次获山东省及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作为主要负责人,韩伟出色了完成北京奥运会、上合峰会的医疗保障工作,为国家赢得荣誉;在非典、甲流、新冠等重大疫情期间,担任医院专家组组长和轮值医疗队队长等职,走在青岛市抗击疫情主阵地的最前沿。
“作为业务院长,我带领团队构建省、市多病种疑难危重症救治中心,在医院的支持下先后启动‘哮喘门诊、咳嗽门诊和戒烟门诊’等特色门诊,成立‘哮喘之家’‘戒烟联盟’等患者管理和教育平台。建立全国第一个‘数字化雾化康复中心’。”韩伟说。
韩伟时刻牢记“行医为民”的职业目标,连续多年每个月都利用休息时间到青岛周边农村义诊。针对广大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技术水平不足的情况,组建“博爱小讲堂”现场培训乡村医生,并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基层医生。2017年该项目被青岛市科协评为青岛市科普精准扶贫优秀项目。2021年在国家卫健委、工信部支持下,试点“基于5G的呼吸慢病管理”项目,成立“胶东半岛呼吸慢病临床与科研协作联盟”,在113家基层医院推动呼吸慢病与三大慢病的整合管理,提升了区域呼吸疾病诊疗水平。
在紧张的临床和管理工作之余,韩伟积极投身教学工作,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青岛大学、大连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硕博士导师,先后指导20多名研究生从事临床和基础课题的研究,多名毕业生获得校优秀毕业生。
科技助力海洋经济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广策
突破海洋经济作物
育种“瓶颈”
王广策出生于1964年12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评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作为国内外著名海洋藻类学和山东省智库岗位专家,他潜心科研,积极参与国家海洋科技发展战略的编研以及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决策咨询工作,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中国科学院、山东省等省部级科技项目50多项,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自2014年至2023年,王广策连续10年入选由Elsevier出版集团公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2017年被选为国家农业部藻类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科学家。
王广策聚焦海洋藻类,开展系统科研攻关,在海藻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拓展了人类对潮间带海藻光合作用响应环境因子变化的机制的认知。
在高技术研发方面,王广策聚焦重要经济海藻,突破了海藻基因组编辑技术“瓶颈”。协助老一辈藻类学家,开展龙须菜的养殖研究,实现了龙须菜由“野生”到“家养”的重大转变。其次,作为参加人,研发了981龙须菜新品种。这是我国第一个藻类新品种,其适温范围、生长速率、琼胶含量及强度都有显著提高。“龙须菜栽培从无到有,从山东研发,向南移至广东、福建,形成产业,随后又辐射至山东等沿海省市, 发展为我国继海带、紫菜之后的第三大海藻栽培业。目前,龙须菜栽培面积达到23万亩,年产18万吨干品,年产值约19亿元。”王广策说。
本版撰稿(除署名外)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王彤
图片由青岛市科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