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文艺家评论协会自2012年11月成立以来,大动作不断,创办了《青岛文艺评论年鉴》,迄今已经出版6期,这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属于首创;建立了签约文艺评论家制度,提出了打造“青岛评论”和“评论青岛”工作品牌、更好助力艺术城市建设的工作目标,同样走在了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近日,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温奉桥(左图)接受记者采访,畅谈青岛文艺评论取得的成绩与后续规划,就文艺评论如何贴近百姓文艺生活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签约制度具有示范作用
记者:建立签约文艺评论家制度,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尚属前列,请您谈下这一项目启动的意义。
温奉桥:青岛是全国文艺评论的重镇之一,新时期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文艺评论家。但近些年来,我市文艺评论工作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例如文艺评论更多呈现出自发状态,文学评论和艺术评论严重不平衡,缺乏必要的规划和政策性激励;自媒体等广大新文艺评论群体,因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难以进行有效管理等。我市签约文艺评论家制度的实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特别是文艺评论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重要举措,是一种机制性创新,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文艺评论工作,培养更多优秀中青年文艺评论家,引导、推动我市文艺评论工作健康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记者:第一批签约文艺评论家的签约工作目前已经完成,请您介绍一下评选过程的整体状况。
温奉桥:设立青岛市签约文艺评论家的设想由来已久。早在2019年,市委宣传部文艺处牵头制定了实施细则,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暂时搁置。2022年在青岛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我提交了《关于尽快出台实施签约文艺评论家制度的提案》的提案,市文联领导高度重视,经过多次研究、沟通,会同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了《青岛市签约文艺评论家管理办法(试行)》和《青岛市签约文艺评论家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今年6月底,市文联根据《青岛市签约文艺评论家管理办法(试行)》,向全社会发布了《关于推荐青岛市首批签约文艺评论家人选的通知》,进行了广泛宣传。从报名情况看,社会对首批签约文艺评论家热情很高,全市有近三十名文艺评论工作者踊跃报名,覆盖了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戏剧、音乐、曲艺、舞蹈、杂技、影视、民间艺术等艺术门类。
发挥带动作用再上新台阶
记者:目前签约的青岛市首批文艺评论家,共计6人,他们大多来自高校且具有博士学位,一方面说明了这些签约文艺评论家的高水准,但另一方面是否也抬高了“准入门槛”?在您看来,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文艺评论队伍,应该具有怎样的水准?
温奉桥:赵坤、冯强、宋寒儿、邹威特、张乐、乔洁琼成为青岛市首批签约的6名文艺评论家,这6位签约文艺评论家主要来自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区)、中央音乐学院、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专业水平很高,且绝大部分都具有博士学位,在各自领域都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整体上反映了我市中青年文艺评论队伍的实际状况。
至于是否抬高了签约文艺评论家的“准入门槛”,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青岛现代文艺评论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全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评论家,可以说青岛是一片文艺评论的沃土。新时期以来,以冯光廉、刘增人、徐鹏绪等为代表的老一辈评论家,以周海波、朱自强、姜振昌等为代表中年一代评论家,都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但同时也应看到,我们的文艺评论工作与南京、西安、武汉、济南等同类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评论人才队伍还不够大,人才结构还不够合理,整体实力还不够凸显,这也正是我们设立签约文艺评论家制度的初衷。我相信,通过这一制度的持续实施,一定能够带动青岛本土的文艺评论工作,整体性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记者:对于文艺评论,在许多人看来,是阳春白雪的一件事情,如何让文艺评论更为贴近百姓文艺生活,您觉得我们还有哪些工作可以做?
温奉桥:文艺评论如何更好地贴近百姓文艺生活,一直是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思考的一个重要工作。这些年,我们也做了大量积极探索,让文艺评论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大众,及时就一些社会热点文艺现象进行评论、引导,例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与《青岛早报》联合举办“青岛市文艺精品评论工程”,以宣传和弘扬“新时代、中国梦”为主题,首次以评论的视角梳理青岛文艺精品创作成就,刊发了文艺评论文章一百五十余篇;其中,22篇作品获优秀奖,23篇作品获入围奖。同时,推出相关展览,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配合多媒体平台更为全面、丰富地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岛文艺精品创作所取得的成绩。再如,2021年,协会组织广大会员积极投身抗疫主题文艺创作、文艺评论活动,多篇抗疫题材的文艺评论在不同媒体平台刊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彰显文艺评论的青岛形象
记者:打造“青岛评论”和“评论青岛”工作品牌,是协会提出的工作目标。您能谈下具体的工作计划吗?
温奉桥: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之初,就提出要打造“青岛评论”和“评论青岛”学术品牌。这些年我们一直自觉践行这一理念,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切实推动了我市文艺评论整体水平的提高和“青岛评论”在全国的影响力。过去五年,协会名誉主席周海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协会顾问朱自强获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并荣获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格林奖”。这些重大科研项目、高层次奖项,标志着我市文艺评论事业实现了重大历史性突破。协会会员臧杰、王金胜分别入选第五届、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李慧斌、臧杰、赵坤、段晓琳入选第二届、第三届山东省签约评论家,协会会员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纸杂志,发表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文章,全面展现了“青岛评论”的形象和实力。此外,协会会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青岛市社科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数量,都有大幅度提升;先后几十人次荣获泰山文艺奖、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奖、青岛市优秀社科成果奖、《中国现代文学丛刊》年度优秀论文奖、《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等各类学术奖励。同时,协会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研究所等,联合主办“致敬经典:中华传统文化青年论坛”、王蒙最新长篇小说《笑的风》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5次,极大提升了“青岛评论”的知名度。可以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青岛评论”已成为全国文艺评论界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评论青岛”方面,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探索,我们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机制性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紧紧围绕市委工作部署,跟进文艺评论。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创作更多体现青岛印记的精品力作”,这次签约仪式后,我们召开了“青岛印记”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对近年来的青岛文学创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入研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举办了新世纪青岛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围绕新世纪青岛文学创作的成就、特征、主要代表性作家作品等,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这类活动对于进一步引导广大文艺评论家进一步关注青岛文学创作,提升青岛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整体水平,推出更多有价值、有分量、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再如,与青岛市作协、青岛出版集团联合举办“萧疏与复甦——《青岛四十年代诗选》出版座谈会”,积极主办、参加了毕征深《雁湖声韵》新书发布座谈会、铁流长篇报告文学《靠山》、臧杰《青岛美术寻踪》《青岛艺术史·文学史稿卷》、刘宜庆《山大的故人们》、阿占《制琴记》、张金凤《汉字有张人类的脸》等新书分享会。同时,我们在《青岛文艺评论年鉴》开设“青岛文艺研究”“新世纪青岛文学评论”“青岛文学现场直击”“艺评青岛”“谈艺录”等栏目,从不同领域整体性展示青岛文艺评论的最新成果,聚焦近年来的获奖作品、重要作家作品,进行集中研究、评论。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彰显了文艺评论的青岛形象、青岛力量。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