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去扬州,朋友说一定要品尝淮扬菜。于是下了火车当天晚上就在关东街找了家“淮扬菜馆”,吃了几道据说是正宗的淮扬菜,其中鸡汤煮干丝印象颇深。后来当地朋友请客,又品尝了蟹粉狮子头、水晶肴肉、白袍虾仁等,确实大饱口福。
扬州不仅有淮扬菜,还有“中国淮扬菜博物馆”。在网络上看到过介绍,朋友特意推荐过。出于好奇,我和太太在一个下午打车前往。博物馆坐落在卢氏盐商住宅内,卢氏全名为卢绍绪,从事盐业生意,是扬州当地的巨富。他的住宅,占地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就有6100平方米,前后进深达百余米,共有九进建筑,有200多间房,是扬州现存最大的盐商住宅。但如此之规模的建筑,从外面根本看不出来,以至于我和太太从其门前走过都没发现。后来还是问路人,才折返回去没白跑。
淮扬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与川菜、鲁菜、粤菜齐名,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影响颇大。许多人,特别是一些对菜系颇有研究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对其更是格外钟情。隋炀帝、康熙帝、乾隆帝下扬州巡查时,酷爱淮扬菜,几乎顿顿都是春笋、鸭子、狮子头,让御厨们都惊讶不已。出身东海,在扬州前后居住了15年之久的朱自清,对淮扬菜的热衷发乎于情。他在《说扬州》一文中描述淮扬菜:“北平寻常提到江苏菜,总想着是甜甜的,腻腻的。现在有了淮扬菜,才知道江苏菜也有不甜的;但还以为油重,和山东菜的清淡不同”。著名作家、戏剧家汪曾祺同时又是美食家,他吃遍天下,却唯独“魂萦梦绕扬州菜”,而著名红学家、史学家冯其庸则称:“天下珍馐属扬州。”
淮扬菜的历史悠久,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光大于当代。扬州是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在闻名中外的扬州“三把刀”中,代表扬州烹饪的“厨刀”居首位。这也足以说明,淮扬菜在扬州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为之付出的努力。
博物馆的内容极为丰富,展示区和体验区有十个区域,不仅有文字、图片、实物等历史资料,还采用了现代的声光电技术,融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越发对“淮扬菜”的风采和魅力有种神秘感和赞叹感。
“菜模”的展现,尤其吸引人。“开国第一宴”的菜系里,有相当多是淮扬菜。比如炸年糕、艾窝窝、黄桥烧饼、淮扬汤包、香麻海蜇、虾子冬笋、炝黄瓜条、芥末鸭掌、罗汉肚、镇江肴肉、扬州蟹粉狮子头、菠萝八宝饭等等,都以模型的形式再现于人们面前。那栩栩如生的精致制作,令人震撼,更令人垂涎欲滴。据说这跟周总理有关。周总理出生在淮安,这也是淮扬菜的发祥地之一。乡情的原因,周总理对淮扬菜情有独钟。据身边的厨师回忆,周总理最喜欢吃烩干丝、红烧百叶结、红烧狮子头。“开国第一宴”设在北京饭店,但饭店厨师擅长西餐,于是有关部门遵照周总理的指示,专门从京城最著名的淮扬菜馆玉华台饭店,选调9位淮扬名厨到北京饭店,并由淮扬菜“大师”担任国宴总厨师长。从此,淮扬菜成了国宴的主打菜系,这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据说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厨师,有四分之三是来自扬州,都会做拿手的淮扬菜。
在博物馆浏览时,心存疑问,为什么淮扬菜的“根”定在扬州,而不是淮安?许多人知道,淮安也有一个关于淮扬菜的博物馆,叫“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同样被当地人认为是淮扬菜的发源地和故乡之一。两字之差,到底哪个才是“正头香主”?史料记载,扬州古时候曾被称做“维扬”或“淮扬”,清代之前的史书把淮扬菜也叫做维扬菜。《尚书》中有言:“淮海东南惟扬州”。至于为什么非扬州莫属?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分析颇有道理:“扬州菜香,举国口馋,扬州地处中国南北要冲,自古就是东南经济、文化中心,南北精华在此聚集,各地食风于此交融,这就形成了淮扬菜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独成一派的风格。”
其实什么地方并不重要,对大众而言,好吃才是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