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晓婷
今天的青岛,已然是一座与艺术紧密关联的城市。无论是在大学路的红墙琉璃瓦之下,还是在八大关的爵士乐酒吧、抑或是大剧院的原版音乐剧现场,艺术的葳蕤之意,为这座山青海碧的城市挥洒着无尽的浪漫与旖旎,构建起不同维度的时空对话,让美与精神的荣光自如流淌。
岁末年初,正是展览等艺术活动密集启幕的佳期。连日来,青岛若七珠宝文化艺术博物馆主办的“寻龙迹——中国龙设计展”,以一场将传统工艺表现手法与现代美学相融合的龙文化之旅,不断吸引市民、游客和艺术从业者抵达,并由此衍生出一场场艺术与城市的碰撞与对话。
艺术正为城市带来什么?艺术还能为城市带来什么?发现美之所在,精神之所在,这场寻艺之旅本身,就已足够斑斓动人。而在城市有机更新的语境之下,如何以艺术之力构建城市的未来质感,更为让人期待。
凝练新表达
自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提取艺术的灵感,是重要的设计趋势。对于青岛若七珠宝文化艺术博物馆馆长钟峰而言,这种艺术实践本身还蕴藏着更深的文化期许——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设计交融,以国际通用的艺术语言,让世界读懂中国。
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展览之中。钟峰介绍,2024中国龙设计采用团龙、飞龙、行龙等的形态图案为灵感,糅合吉祥文化寓意与现代时尚美感,高度抽象提炼,形成形神兼备、以神取胜,简约、灵动、活力的设计风格,瑞龙、寻龙、成龙三个系列的作品各具匠心。其中,线条简练的瑞龙胸针,是若七珠宝文化艺术博物馆新春主推的文创产品。展厅内5个展板的设计图稿,记录了这件融汇东西美学意向的珠宝的诞生。
“我自己的感受是对生肖设计的感情越来越深,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多。从做一件作品的构想起步,慢慢形成了一个系列。”钟峰介绍,对于“龙”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生肖,设计诞生的过程可谓用尽了所有方法。通过大量的梳理工作,钟峰认为,作品不仅要体现龙的尊贵和威严,也要体现出龙在民间作为一种精神寄托的亲和力。最终确定以青铜时代的龙纹样为基础,将不同时期龙纹图样的个性化元素作为灵感来源,以抽象化的设计体现时尚感,也形成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若七生肖艺术设计启航于2020年,从以珠宝饰品形式呈现,到现在涵盖胸章、手环、指环、发饰、香薰等多种类的文创衍生品。今年,钟峰和团队还把龙纹形态融入到邮票、抱枕、太阳帽、马克杯、沙滩服、披肩等的设计中,并从博物馆所在地“崂山”这一特殊的地理文化符号中提取元素,共同凝练出传统文化的时尚表达。
这些充满场景感的文创,将为城市生活增添一抹抹动人亮色。相关龙年设计还将相继亮相美国、瑞典、斐济,在更大的舞台上讲述从青岛走出的文化故事。
创造新语境
不过,对于艺术从业者而言,这还远远不够。从博物馆到艺术综合体,这是若七正在实践的艺术赋能城市新尝试。在去年11月的全市旅游品质提升现场观摩会上,若七文化艺术综合体是签约项目之一。该项目将在青岛崂山区落成,计划于2025年投入使用。
“大海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在诺斯奥斯陆,一座闪烁着微光的蓝色建筑——The Big Blue大厦,起伏的玻璃立面以独特的方式反射出天空的景象,建筑的外观也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带来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若七文化艺术综合体将采用建筑主体简单的线条与半隐框的深色玻璃幕墙相结合,带来充满艺术气息的现代感,充分彰显其文化艺术基因,融入城市肌理和规划布局。
钟峰介绍,若七文化艺术综合体的设计理念发源于欧美的艺术部落,在一个建筑中实现集纳艺术中心、博物馆、艺术酒店、咖啡厅、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品商店等板块,将有限的空间通过场景的变换实现无限的放大。除了在设计中对标The Big Blue大厦,传统文化元素也融于其中。
“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是裙楼的大型户外栈道楼梯‘时光之痕’,红色的旋转楼梯张扬奔放,在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同时,也是大型的艺术装置,成为整个区域的视觉焦点。”钟峰透露,这一设计灵感来自甘肃天水的麦积山栈道和青岛“五月的风”城市雕塑,是古老文化遗产与当代设计的完美融合,也是现代材料与工艺对传统文化的全新演绎。从麦积山到崂山,平行时空的穿越,传统文化与思想在千年之后的千里之外碰撞与发扬。整个项目将着眼打造具有青岛、崂山本土元素的时尚艺术新街区,景城融合、以文塑旅,提升附近区域的艺术内涵。
若七的实践,是近年来青岛市民营博物馆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在多重利好加持之下,博物馆的功能和价值边界不断拓展,“博物馆经济”逐渐起势,进一步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遇见新城市
提起艺术对城市的赋能,很多人目光的落脚点会在成都。而在成都最受关注的艺术社区中,祠堂街是首选目的地之一。在若七美术馆的展览开幕现场,记者遇到了祠堂街城市有机更新项目运营负责人、成都市星光华影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施洁予,她有着丰富的艺术领域从业经历。
“艺术设计其实是整个供应链生产领域中间的一环,但这一环非常重要,如果能够更有自己的风格并和供应链衔接好的话,就可以放大整个产品的效果。”提起最初为国内知名城市设计周工作的经历,施洁予如是说。
今天的成都祠堂街,在艺术的催化下产生了令人惊叹的城市有机更新样本。早在接触项目之初,施洁予就深刻感受到,这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而又思想开明的聚集地。在接下来的运营中,祠堂街也聚焦艺术与文化主题业态,创造了历史、人文、艺术附加的商业街区典范。
“100年前,那栋楼就聚焦于美,100年后,我们也可以把对美的要求和对东方美学有追求的品牌放进去。”施洁予以“四川美术社砖楼”举例。东方文化香水品牌观夏将其打造为西南首店“蜀馆”,在保护老建筑的基础上,以新与旧的融合,塑造出东方新摩登的美学风格。
三年多时间里,施洁予在做活招商的同时,也一直致力于保持街区的文化调性。“整个项目建筑面积一共3万多平方米,最好的位置留给了美术馆。改造更新以后,我们希望能够恢复当年生活富集,生活方式多元的状态,但都偏向美学的部分。”施洁予透露,由于周边已经有四川美术馆,所以引入了偏市场化运营的民营美术馆——北京木木美术馆。契合祠堂街书店报刊亭云集的历史,街区还布局了国内外知名品牌书店,同时也吸引了巴塔哥尼亚等潮牌。200多米长的祠堂街,已有一家全球首店,12家西南首店。
这些品牌在入驻之后,又促成社群交互,吸引客流主动抵达,带来品牌形象、街区经营等多重利好。
构建新想象
艺术与街区“不可复制”的相遇,塑造着每个街区截然不同的“怦然心动”,但在这之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断突破艺术与产业的边界,正为城市塑造新的话语权、软实力。
近些年来,在上海、成都、广州、深圳等城市,尤其注重在艺术氛围营造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产业的落位。祠堂街的方案,是把艺术产业链、产业社区放进街区。二期呈现后,整个街区将聚齐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并融入拍卖、教育、传媒等业态,逐步构建起整个艺术产业链。
“绝对不能大拆大建。”谈及城市更新,施洁予强调,做好有机更新的前提就是在旧的基础上做文章,投入充分的时间去研究城市的过往、社区的过往,有哪些故事在这里发生,去寻找它存在的必要性。
在施洁予看来,要随着政府主导的有机更新,让“商气”重新回到老城区。老城区是城市的灵魂,能够唤醒人们的情感。但人们怀旧并不是为了“回到过去”,从这个维度而言,不仅要让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更要实现对时尚生活的引领。拿出决心,商业和人气会很快回到老城区。而街区要在更新中打造出自己的核心价值来吸引商家和品牌进驻。“如果没有办法吸引第一家好的品牌,更没有第100家了。”
祠堂街打造过程中,施洁予和团队专门考察过“城市尺度”。祠堂街的周围是天府广场、四川大剧院、四川美术馆、成都博物馆等,都是大建筑、大尺度,大尺度往往不易留人,而祠堂街正是要把尺度做小。有机更新的空间,应当以方便人的到达和停留作为基本的尺度,运营要以提升人的城市生活体验为目标。“无论是古建活化利用,还是文创赋能街区,或者引入新业态让老街区焕发新魅力,有机更新就是要让老城区重新跟上城市发展的节奏。”
城市向上生长,“文脉+业态+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塑造了祠堂街的新可能,也为其他城市街区从“还原空间形态”到“重现文化盛景”,继而融入城市文化产业集群提供了有益借鉴。
对于青岛来说,人文青岛深厚的艺术土壤,也将勉励我们始终以瞭望姿态奋力向前,不断构建艺术在城市的未来想象。
记者手记
艺术在城市,闪烁“流动的公共”
□马晓婷
艺术正在成为城市“全新的公共”。
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预言:“总有一天,所有的百货商店都会变成博物馆,所有的博物馆都会变成百货商店。”体验经济发达的今天,商业作为艺术与城市的纽带,不断绽放着文化生活的新景观和文化产业的新活力,更从城市有机更新的维度,塑造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图景。
近年来,“流动的公共”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特别关注单元。尤其是随着艺术越来越多地走入建筑、街区,并与城市发展环环相扣,我们既要从精神的维度关注艺术与城市,更不能剥离市场和产业的逻辑,以更理性、务实的态度推动艺术在城市发展中释放更大的可能性,并不时以主动的观察和发问,推动艺术与城市相融。
在青岛,艺术之于城市,既在“焕新”,也在“更新”。青岛是电影之都、音乐之岛、博物馆之城,有着深厚的人文艺术底蕴。在迈向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在电影工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优势,也要积极推动艺术城市与历史城区活化利用、公园城市建设等紧密关联,让老街区、低效片区在有机更新中跟上城市发展的节奏。
尽管,公共空间和商业空间所构建起的公共性存在差异,但这也恰是青岛海纳百川的城市映像之一。要让艺术在城市汇聚成海,资金、政策扶持必不可少,更要通过艺术为城市构建起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上双重“流动的公共”,让艺术成为可持续演进的发展基因和生活日常。这样的城市未来,可能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