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米荆玉
青岛文化2024日志
记录
●1月16日:
“我们的舞台”——青岛市“腊八寻年味”百姓达人绝活展演活动开启。
地点:城阳区流亭街道(峄阳文化园)
●1月17日:
美院优秀毕业作品联展“聚合”。
地点:西海岸黄盒子美术馆
●1月18日:
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青岛城乡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拉开帷幕。
地点:即墨古城
●1月19日:
“寻龙迹——中国龙设计展”以“龘龘之姿”展“欣欣家国”。
地点:青岛若七珠宝文化艺术博物馆
●1月20日:
《国乐新语》民族室内音乐会启幕。
地点:青岛音乐厅
“村村有好戏”推出迎新春戏曲专场《姊妹易嫁》。
地点:李沧区文化馆音乐厅
●1月21日:
“忠诚担当护发展·守正创新铸辉煌”庆祝2024年人民警察节优秀摄影作品展开展。
地点:青岛市图书馆展厅(西一楼)
●1月22日:
“青岛出品”电视剧《南来北往》举行新春喜乐会,白敬亭、丁勇岱、金晨、刘冠麟等主创出席。
地点:北京
预告
●1月23日:
沉浸式剧游《觉醒的酿造师》
地点:青岛啤酒博物馆
●1月24日:
“观海上青岛 看最美奥帆”主题摄影展
地点: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一层南观海长廊
●1月25日:
“数学从这里开始”主题互动展
地点:海信探索中心
●1月26日:
青岛曲艺社相声大会
地点:中山路67号(悦喜客来4楼)
●1月27日:
2023室内乐闭幕音乐会 维也纳的华尔兹之夜
地点:青岛大剧院音乐厅
●1月28日:
奋逗喜剧|人偶结合儿童剧《最棒的刺猬小逗》
地点:李沧剧院
(具体演出节目及时间以演出场地通知为准。)
王 雷 整理
缘起:铁路故事,重现年代图景
“《南来北往》来青岛拍摄的第一天是在市南区天主教堂附近取景。冬天,这里不营业,灯光亮度达不到拍摄要求,结果,市南区出面帮忙,一步步协调,直至达到画面需要的亮度。”著名影视外联制片人江丽回忆,《南来北往》是在2023年春节前赶到青岛拍摄,“剧组连续拍了三天,大家感慨:来青岛就是不一样,一到青岛就有温暖。”
原计划在东北城市拍摄的《南来北往》,最终选择青岛外景、东方影都棚内和潍坊坊子区等地拍摄,得益于影视资源的跨地域调配,得益于外联制片的持续对接引入,也得益于对主创创作习惯、创作需求的尊重。
“导演刘璋牧曾在青岛拍摄剧集《痕迹》,我们合作得特别好,就一直沟通将《南来北往》放到青岛拍摄的可行性。我们探讨了剧本的大致场景后感觉剧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火车站场景稀缺。”江丽介绍,“经过青岛市相关部门协调,导演和美术指导前往青岛、潍坊两地瞰景。潍坊保留了完整的百年老火车站旧址,而青岛的苏州路、小鱼山等区域适合拍摄年代戏份。美术指导看后表示,两地加起来可以百分百完成拍摄任务。综合考量拍摄成本、拍摄周期等多方面因素后,剧组带着大队人马赶到青岛。”
《南来北往》的故事开始于1978年,铁路老警察马魁(丁勇岱饰)与新警察汪新(白敬亭饰)相遇——师父倔强狡黠、徒弟活泼热情,两人在不断迭代的火车上书写人生故事。
“车窗外是飞速发展的改革开放时代,车厢里是铁路警察日复一日的巡查破案。”高满堂介绍,“1978年到现在,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动车、高铁,铁路的刑警乘警在车上查案破案。案件之外,铁路沿线又是人生百态,40年来上车下车的乘客,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故事……我觉得这个故事活了。”
《南来北往》的青岛拍摄分成外景、棚内两部分。“户外戏份全拍老地方,像是八大关、鲁迅公园等地,苏州路老街也是剧中的重头戏;剧组在东方影都棚内搭建了一个上世纪60年代的铁路宿舍区,有街道,有院子,有剧中五户人家的小平房,还有小杂货店。”江丽介绍,走进影棚里的宿舍大院,老式自行车和煤渣路等细节充满了年代感,路边还有鸡舍鸭棚,里面都是“活道具”。
影棚里的布景不仅满足拍摄画面,还带出剧情关系,从人物交流到镜头调度,日戏和夜戏都能在影棚里实现。从各地调配的拍摄资源汇集青岛,其中尤以老火车最为难得。“老式火车头是从沈阳调过来的,还有一节餐车。我们又从昌乐调来两节火车车厢,拆掉轱辘,吊装到三辆卡车上运到青岛。影棚里装好了真正的铁轨,先拍车头和餐车戏份,再把车厢运进来,拍车厢里的重头戏。”江丽说。
《南来北往》的导演郑晓龙是中国导演界的传奇人物,他的《金婚》《甄嬛传》都是标定电视剧发展史的力作。郑晓龙表示:“《南来北往》实际讲的是改革开放初期铁路警察和铁路大院的一段故事,讲述他们的人生命运,讲述他们如何坚守初心,在思想碰撞当中找到自己的真正价值。在这么一个故事里,既有案件侦破,又有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
可以说,这样一部作品与青岛影视资源对接,全面提升了行业协拍能力:尊重创作,尊重剧本的年代图景,赋予作品时代感和人文厚度,助力《南来北往》成为央视龙年的开年大戏。
推演:气质契合,从老东北到老北京
《南来北往》即将登上央视,而另一部来自北京的新剧《向前一步》1月12日在胶州电影公园开机。该剧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紫禁城影业出品,北京悠洋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最大特色是北京味、幽默感和人情味。
《向前一步》充满老北京的烟火气,为何选在胶州的影视基地拍摄?制作方看中了这里的两条胡同:胯骨轴胡同、手腕子胡同。
“一条胡同仿的是老北京的大杂院,属于北京的南城风格;另一条仿照北京鼓楼和烟袋斜街,属于商业胡同。可以简单理解成一个老北京胡同和一个新北京胡同。”影视制作人王兵介绍,胡同由电影《老炮儿》的美术设计团队设计,“它是按照影视美学角度而不是按照建筑逻辑去建设,整个场景里面巧妙设计了不少机位。”
在业内看来,老北京味道的场景十分稀缺,中影北京基地搭建的胡同外景排期爆满,也让胶州这两条胡同受到了影视团队、广告商的青睐。
不只是京味儿电视剧,青岛可以成为承接北方背景剧集的落地拍摄。从东北的铁道警察传奇到北京的胡同热心人故事,青岛能满足多种“北派”场景需求。
“我们也可以在青岛搭建黄河路、石库门,但《繁花》不会来你这里拍,因为要拍上海戏一定是在上海,城市的气质不一样。为什么胶州能搭建北京的胡同?因为青岛的气候和植被与北京没有区别。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地貌,你仔细一看,广州、厦门和北京的空气颗粒度都不一样,在电影镜头里都能显示出来,这与空气湿度、光照效果都有关系。”王兵总结说,“年代的场景都是有记忆的。青岛就应该把北方的时尚、美感拍出来,放大它的现代场景,将山海景观、欧式建筑展现给观众,吸引时尚题材来青。”
氛围:喜欢青岛,而且一直喜欢
从《流浪地球》至今的4年间,青岛走出的众多电影大制作逐渐形成了“大片看青岛”的潮流,而从《超越》《警察荣誉》到《问心》《不完美受害人》等剧集热播,又在逐渐养成“好剧看青岛”的氛围。
从《痕迹》到《南来北往》,导演刘璋牧与青岛的渊源越来越深。据透露,郑晓龙、刘璋牧计划将新剧继续放到青岛拍摄。
如何持续吸引导演带来新项目?这是青岛正在破解的课题。
江丽曾经拍摄过《黑洞》《中国式离婚》《门第》等重量级剧集。张国立曾表示,在业内他只信任两位外联制片,其中一位就是江丽。江丽坦言,《南来北往》是从业34年来最复杂的一部戏,从道具到选景,从演员行程到协调群演,都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我们团队每天赶工,办公桌前面贴满了小纸条,日清日毕。这么大的戏从未掉链子,没有一次闪失。我们这部戏拍摄如此顺利,很重要的是得到了青岛市委宣传部的帮助,能够在青岛、潍坊多地协调,完成了一个圆满的作品。”结合多年的制片经验,江丽希望青岛能够成立主抓影视拍摄协作的协会,结合政府支持、行业调节、人脉支撑等多方力量,将剧组与外景的协调关系处理得更加顺滑。
东方影都影视服务负责人戴建曾参与电影《长城》等大制作。在他看来,需要以“量身订制”的精神和专业标准吸引制作团队来青。“一部戏的画面里牵扯数以万计的物品和成百上千的演员。对制作方而言,将这些要素组合到影视产业的生产线上,才能实现最高的性价比。在选择拍摄基地时,制作方会综合考虑是否具有丰富的道具库、成熟的产业配套、便利的交通条件等因素,最终敲定双方的合作。”戴建强调,影视创作有快餐文化的属性,也有艺术家的追求。以专业角度匹配导演的创作习惯、营造艺术氛围,是青岛影视的强项,“很多优秀美术师跟我们说一句话:喜欢影都的人会永远喜欢影都。”
视角:从家常暖心,到海外热播
2024年伊始,王家卫《繁花》成为全民热议剧集。出品方斥巨资买下了上海昊浦影视基地,精心复刻了剧中的黄河路、进贤路,用细节还原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风貌。以“复刻重建”为特色的《繁花》模式,以综合调度多地影视资源完成拍摄的《南来北往》模式,以竖屏、投流为特色的微短剧——在多种模式影响下,影视创作也如“繁花”盛开,各有各的精彩。青岛如何提供多种影像审美场景,需要导演的发掘和城市人文的积淀。
在青岛籍导演看来,青岛取景有一种家常性、温度感。导演李漠2023年拍摄了热播剧《装腔启示录》,他眼里的青岛特别具象:“这里有我小时候走的波螺油子,夕阳下的鲁迅公园,还有大连路的大上坡。”导演蔡耳朵希望在青岛拍一部海洋动物作品,“我之前写过一个剧本,一位环卫工人捡到海龟,引发一系列的故事。剧本的每个场景是青岛哪条街、哪个门牌号,我都能写出来,根本不需要勘景。”
资深制片人蓝法凯曾参与《警察荣誉》等大制作剧集,在他看来,吸引剧组来青需要结合影视创作的新趋势看待影视资源。2023年12月,蓝法凯团队拍摄的海外微短剧《Cruel Love》在北美短剧App上线,该剧在青岛取景,外籍演员主演,上映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Cruel Love》属于复仇主题、悬疑风格,我们从北京邀请了电影《卡尔·马克思》的演员担任主演,打造了一部精品短剧。”蓝法凯认为,青岛有着拍摄海外短剧题材的基础,“海外题材短剧的痛点,一是演员,二是外景,尤其海外取景有严格规定,拍摄不能超时,也不能超出取景范围。而青岛有着众多欧式老建筑,拍摄成本非常具有优势。我们邀请了海外留学的导演团队,估算下来,在青岛拍摄的成本远低于北京、上海,连海外拍摄的一半都用不了。”
据《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微短剧的质量尽管备受诟病,然而,它的市场热度已然成型。作为制作人,王兵也关注微短剧、竖屏剧的发展,“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微短剧生产基地,设置了各种场景,计划打造包含服化道、灯光摄影器材的一站式服务。微短剧成本低,在理想状态下,我们需要服务全产业链,也就是说,导演拿着剧本来到青岛,我们可以提供从演员、摄影到制作的全过程服务。”
记者手记
有 戏
□米荆玉
所谓杰作,不只是为续作树立了标杆,还是重新建立另一个视角和尺度。《繁花》之后,观众对上世纪90年代的理解平添了一层王家卫滤镜:这诚然与亲历者的感受有距离,起码30年前的青岛女生跟“李李”大相径庭,但对于拓宽审美体验来说,多一个“李李”远胜于少一个“李李”。一个导演的解读自有其局限性,从王家卫解读《繁花》到李少红解读《红楼梦》,一代代导演持续下去,不需要正解,亦无需抵达共识,有的是属于暧暧暖光里的浑然体验,所谓“在场感”与“即时性”。
《南来北往》从青岛“驶”向央视,也是一趟让人深思的特快列车。这部戏在青岛“组装”了沈阳的火车头、昌乐的老车厢和济南铁路警察的人生经历——时代的戏份已经到了“不问出处”的阶段,即便老东北两代人的故事,放在青岛的影视工业背景下,仍然能擦拭出岁月的成色。场景是有年代记忆的,在《南来北往》向央视“发车”的同时,西海岸在拍《红海行动2》,市北区在拍沈腾的喜剧,而《封神》第二部正在等待定档。一个城市越是“有戏”,越是有戏。
从电视剧、网剧到微短剧、竖屏剧,行业积累多年的变革势能,在技术的辅助下迅速催化,形成行业新格局。在青岛,这里有投资亿级规模的大制作,也有片酬一万元、七天拍竣的小程序剧、海外剧。多歧为贵,不取苟同。在影视这个大流量池里,一部戏既是当时影视工业水准的体现,也是时代审美妍媸互见的集体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