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9:青岛面孔
~~~青大医疗集团副院长、青大附院胃肠外科主任卢云持续“突围” 为结直肠患者打开“一扇窗”
“医”路拼搏一路歌
青大医疗集团副院长、青大附院胃肠外科主任卢云持续“突围” 为结直肠患者打开“一扇窗”
卢云(左一)在用3D腹腔镜技术给病人做结直肠肿瘤手术。

  人物名片

  卢云

  年龄:54岁

  身份:青大医疗集团副院长、青大附院胃肠外科主任

  “结直肠癌诊疗之路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必至。”

  你有故事,请联系我们

  早报热线:82888000

  要让患者在家门口放心看病,就要有好的医院和医生。为此,青大附院不断探索,让海南医疗事业走向了“蝶变”。2021年7月21日,陵水县人民医院成为青大附院海南分院,并于2022年1月6日加入青岛大学医疗集团,从“一家县医院”到“一家医疗技术过硬的三级医院”,这一切的变化要从青大医疗集团副院长、青大附院胃肠外科主任卢云教授被任命为青大附院海南分院院长说起。近日,记者来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名医堂对卢云进行了专访,让我们从他的故事中感受医者担当,纵观医学发展。

  远赴海南带去先进诊疗理念

  近日,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青岛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项目、团队、个人的通知》,“山海相连,情系万里”青大附院帮扶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项目荣获“三下乡”活动优秀项目。

  2021年7月21日,青大附院与陵水县人民政府正式签约,陵水县人民医院成为青大附院海南分院,并于2022年1月6日加入青岛大学医疗集团。自签约以来,青大附院共派出76名专家进行管理和临床技术上的帮扶,海南分院也陆续派出90名医疗、管理人员赴总院学习,实现了海南分院“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双提升。而“临危受命”的人选需要是一位“实干+管理”的全面型人才,青大医疗集团副院长、青大附院胃肠外科主任卢云就成了最佳人选。“我还记着,当时医院书记找到我,列了25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来到当地后发现,还面临着第26个问题——语言不通,说压力不大是假的。”作为青岛市历史上首位“全国医德标兵”,卢云对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刚到陵水,我们的专家还没来得及熟悉医院环境,甚至连手术室具体在哪都没搞清楚,就做了一台3小时的开颅手术,成功救治了一位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卢云表示。

  外派到此,卢云认为医院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把青大附院的优秀文化传统、优质医疗资源与当地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青大附院——陵水县人民医院”医联体建设之路,让当地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流的医疗服务。

  “我来到陵水后,带着领导班子到医院的各个科室调研,征求意见、查找问题、探讨解决办法,结合青大附院的文化理念,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与分级诊疗体系融合起来。”卢云说。为此,他带领团队大刀阔斧改革,通过青大附院积极助力海南分院完善基础设施,使海南分院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发热门诊建设及扩容,血透室成功扩容改造并投入使用,新院区完成主体施工。清水湾门诊的开诊,作为提升服务能力的创新举措,为当地患者就医提供了便利。同时,海南分院牵头医共体10家卫生院顺利通过胸痛单元建设;卒中中心顺利通过验收,并成为“防治版卒中中心”。此外,青大附院注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当地医疗骨干,让海南分院90名医疗、管理人员到市南院区培训学习,推动海南分院临床技术创新和护理质量提升。与此同时,青大附院通过远程互联网中心,实现了医疗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海南分院各临床、医技科室的疑难、急危重症疾病诊断、治疗能力。

  推动海南分院五大中心创建

  “完成这些建设后,不仅初步达到了‘大病留院不出县、疑难危重转上来’的目标,同时成功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千县工程’。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学科建设能力,打造特色专科,推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神经外科、产科、重症医学科五大中心创建工作。”卢云欣慰地表示,他亲自带队赴北京协和医院,在强手如林的比赛中,荣获“全国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标准践行示范案例”奖;重症医学科获批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这也是海南省历史上首个县级医院获批该项目;1个学科获批海南省重点专科建设项目;6个学科获批陵水黎族自治县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新成立的神经外科、老年医学科等填补了县域内空白;成功开展新技术、新项目98项,总业务量创历史新高。

  为“无药可救”患者带来生机

  卢云是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愿意做实事的医院管理者,关于医院发展话题,他用简单的比喻进行深入的剖析,所谈内容不仅涵盖工作方法,一些“接地气儿”的哲理也贯穿其间。随后,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医学之路。

  1999年,卢云作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大普外科引进的第一名博士,开始了从医之旅。目前,卢云为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同时担任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长期致力于胃肠外科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

  卢云率先在胶东半岛开展直肠超低位保肛的新术式:经肛门内镜显微外科手术,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经内外括约肌间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使许多患者避免永久性肠造瘘,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但卢云没打算“躺在以往的功劳簿上睡觉”,而是不停地追逐。卢云坦言,促使他做出这一选择的动力来自于无法通过手术治愈的患者,一个个近在眼前却危在旦夕的鲜活生命让他决定与病魔放手一搏。参加2017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将青大附院牵头的结直肠癌多中心研究成果在大会上进行展示,这也代表青大附院结直肠癌领域研究开始跻身世界舞台,同时卢云被授予美国外科学院Fellbowship(F.A.C.S)。

  利用人工智能治疗结直肠癌

  医学是个需要不断创新的行业。作为一名为患者服务的临床一线医生,卢云始终关注医学前沿发展动态。人工智能技术与医学的结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实现了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人工智能技术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环周切缘、新辅助治疗、基因诊断、放射组学、病理辅助及结肠镜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卢云随即开展结直肠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在此过程中,他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青岛海信集团等紧密合作,带领团队建立国际首个基于人工智能平台的直肠癌分期术前评估系统,成果发表于国际结直肠领域顶级期刊,同时领衔撰写制定了国内仅有的四部结直肠外科人工智能领域的指南和专家共识。

  心声

  一袭白衣 

  护佑生命之光

  话不多却总保持着思考状态,这是卢云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在不断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卢云发现部分接受新辅助治疗和外科手术的病人中,有15%—20%的病人在切除的标本中没有发现肿瘤细胞,即发生病理完全缓解,该类病人预后极佳。卢云就提出能否对预计可达pCR(部分缓解)的直肠癌病人进行非手术治疗,以降低不必要的手术创伤、手术风险及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及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基于此,卢云开始探索等待观察策略在直肠癌诊疗中的应用,即对放化疗后术前检查没有发现病灶的病人先不着急做外科手术,而是密切随访,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寻找达到病灶完全消失的病人。

  一袭白衣,护佑生命之光;一双巧手,抚慰世间疾苦;一颗仁心,驱散千般病痛,卢云“医”路拼搏的同时收获了一路歌。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说:“结直肠癌诊疗之路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必至。我一直坚信:医者,除却‘健康所系’的仁心,还有‘性命相托’的责任。”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徐小钦 照片由本人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划重点
   第A03版:岛城警事
   第A04版:岛城警事
   第A06版:发布
   第A07版:都市圈
   第A08版:青岛面孔
   第A09版:青岛面孔
   第A10版:健康
   第A11版:体育
   第A12版:文娱
   第A13版:优品
   第A14版:探访
   第A15版:地产
   第A16版:业界
“医”路拼搏一路歌
青岛早报青岛面孔A09“医”路拼搏一路歌 2024-01-11 2 2024年01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