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本报9月24日讯 青岛近日公布了第二批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共有10家单位入选。截至目前,青岛共有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32家,依托这些创新中心,青岛加快提升人才、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组织实施科研项目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夯基筑垒”。
第二批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拥有国际、国内领先的技术,有的已经研发出全球或国内“首台套”,有的正加快推动先进成果的产业化。它们将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激荡青岛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发展活力。
青岛市深远海养殖工船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完成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的设计、建造、投产,正加快推动船舶建造、水产养殖、水产精深加工等超千亿级养殖工船全产业链发展,为深远海养殖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样板”。
青岛市海洋风电智能测控装备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研发了国产首台漂浮式测风激光雷达,应用于“鲲龙”AG600海上首飞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任务,正加快漂浮式测风激光雷达系统等风电智能测控装备的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助力我国海上风电事业的快速发展。
青岛市海洋卫星通信系统应用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并运营国内首个低轨未来出行星座,正面向智慧能源、数字城市、海洋渔业、交通运输、应急通信、户外运动、移动办公等行业的不同需求,开发数据应用系统及应用终端,建立海洋全方位一体化的通信保障体系。
青岛市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替抗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了以海洋酶制剂、益生元、益生菌、抗菌肽为典型特征的海洋特色替抗产品(抗生素替代产品),正加快将实验室成果转化,进一步开发研制以海洋生物活性成分为核心的替抗系列产品。
青岛市远洋船舶用泵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聚焦船舶用离心泵、齿轮泵、螺杆泵、深井式货油泵等产品研发,正陆续研发LNG低温泵、甲醇输送泵、液氨输送泵及氢气输送等产品技术,代替国外进口,填补国内市场、技术空白。
青岛市海洋智能通感一体化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声纳浮标反潜训练模拟评估系统、海洋信息传输定位系统等均已交付使用,正进一步打造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海洋智能通感一体化研发体系、成果转化体系和产品体系,为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提供服务。
青岛市船海装备建造质量控制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船舶建造尺寸与精度控制系统、集装箱船数字化试箱系统等产品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占有率,正聚焦船海装备建造工程技术领域,形成软硬件设计、研发、制造开发、测试到业务应用生态式布局。
青岛市海参育种与健康养殖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刺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健康养殖模式构建方面独具优势特色,正聚焦刺参育种与苗种繁育、健康养殖技术与模式、病害监测与防控,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打造国内一流的刺参种质资源创新与健康养殖平台。
青岛市船舶关重件复合制造腐蚀防护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新型超高压水射流强化机床等产品已应用到多家国家重点研发单位,正围绕海洋装备绿色制造行业,形成船舶关重件先进制造技术特色方向及表面改性新工艺,有效提高海洋极端环境下船舶关重件腐蚀防护能力。
青岛市仿生软体海洋装备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柔性材料仿生海洋装备的可控打印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正聚焦仿生软体海洋装备技术领域,开展应用材料研发和海洋装备技术攻关,建立研发、测试、中试到产业应用等一条链式布局,支撑国内海洋科考探测、营救和智能装备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