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报教育在线 王敏敏
今秋新学期开学,城阳十一中的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楼有了保温层;教室不仅换上了新的门窗,还装上了护眼灯;校园里的红色广场、中央广场都铺装了新的大理石,校园环境品质大大提升。
今年开始,为期两年的校园品质提升工程让城阳十一中的广大师生和家长对未来学校的全新形象充满了期待。而更值得期待的是,城阳十一中正以此为契机,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全力提升教育品质,让红岛的孩子都能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效课堂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剧吗?最近老师看了《觉醒年代》《功勋》,觉得特别好。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些电视剧吧!”在初三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王珊的这番话,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致。45分钟的课堂上,王珊老师巧妙地将书本知识放入电视剧的情境里,学生全程积极参与,课堂效果超出了预期。
在城阳十一中,这样的高效课堂越来越多了。“随着‘双减’政策落地,我们意识到,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的同时,必须发挥校内课堂主阵地的作用,让学生在校内、在课堂上学好学足,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进行课堂改革。”城阳十一中副校长魏奎介绍,经过前期的探索和论证,学校在去年年底基本确定了课堂改革的具体路径——将原有的“四段五环节”模式升级为“六学五环节”生本高效课堂模式。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四段五环节’侧重教师如何教,而‘六学五环节’更强调学生如何学。”在新模式之下,以学为主体、以教为主导的课堂开始成为城阳十一中的课堂常态,学生们在“自学、合学、展学、评学、悟学、测学”中高效学习,不断提升学科思维和能力,学校教学质量也跻身城阳区第一方阵。
内外结合,力促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队伍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办学过程中,城阳十一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扁平化管理模式,形成了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工作氛围,也锻炼了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面对品质提升的新任务,城阳十一中把建设一支自主和谐发展的教师团队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想尽一切办法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平台、建机制。
今年,学校带初三的老师中“新手”较往年更多,教学质量与往年相比却丝毫不差。这得益于学校集备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成员的集备活动中,新老教师互相学习促进、共同进步。另外,学校还要求,青年教师上新课前要先去听听老教师的示范课。自备一遍、集备一遍、听课一遍,上课前至少3遍的课堂经历让青年教师迅速站稳讲台。
除了校内搭台,学校还将目光投向了校外。学校通过与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师范英语专业合作,建立起“外语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在一场场专家研讨活动中,教师们不仅提升了专业水平,学校英语教学品牌的创建也初见雏形。学校还紧抓名校联姻、集团化办学等机遇,不断拓展交流范围和深度,教学质量得以稳步提升。
实施特色教育,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从城阳十一中向东走两公里,就来到了海边。紧邻海边的天然优势,让城阳十一中发展出了“海”味十足的教育特色,学校还先后获得了青岛市中小学海洋教育特色学校、青岛市帆船运动特色学校等称号。在打造品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城阳十一中也精心设计了学校特色发展的路径。
如今,通过渔盐文化研学、海边入队仪式等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城阳十一中的学生们更加亲海、爱海、知海。学校还以《蓝色家园海洋篇》为蓝本,因地制宜地开发了海洋教育校本课程《粗识海洋》。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对海洋的认知也逐步走向深入和立体。学校还基于十余年海洋教育的实践,系统打造“海韵雅风,润德立人”德育品牌,将传统美德、传统文化教育与海洋教育相结合,不断丰富学校海洋教育的内涵,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铺就了阳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