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木料,在不使用钉子、胶水的情况下,通过锯、刨、凿、磨、封蜡等几十道工序,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小凳子、小马扎,这些物件被称为鲁班凳或鲁班枕,在民间叫作“瞎掰”。即墨区潮海街道江家西流村的张吉浩,就是这样一位“技良人”,年过六旬的他钻研榫卯结构,制作出一件件精妙的作品。日前,即墨当地一名文史爱好者把老人的故事发到了网上,引来一片赞叹,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宝藏爷爷”。
不用胶水不用钉子
近日,青岛早报记者走进张吉浩的小院,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工具与那些“瞎掰”,客厅里最显眼的便是展架,上面摆放着大小不一的鲁班凳、将军案。这些作品工艺精巧,一榫一卯完美结合,都是张吉浩亲手打造的。在工作室里,张吉浩手拿锯子、刻刀等工具正认真制作鲁班凳。锯木的声音充斥在耳边,张吉浩在红木上画完线,将其固定在桌面上,一凿下去,既是卯又是榫。
说起鲁班凳,张吉亮打开了话匣子。他说,鲁班凳又名鲁班枕,传说是战国时期鲁班经常外出做工,为方便休息而做。鲁班凳讲究的是榫卯结构,在木头上挖出凹凸形状的榫卯,将凹凸部分镶嵌起来,便可开合自如。“它是用一整块木头,经过选料、刮料、画线、凿眼、开缝、研磨、抛光、刮磨、封蜡等工序制成,不用一个钉子、一滴胶水,没有任何金属构件。”张吉浩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拿出了制作好的鲁班凳。记者看到,一块外表普普通通的木头,在他手里掰了几下变成了一个板凳,在折叠的过程中没有一丝卡顿,让人感到十分神奇。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吉浩在电视上看到鲁班凳的制作过程,顿时产生了兴趣。之后,只要有时间,他便一头扎进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进行钻研。“一块木头不用拆开,经过凿、锯、钻等一顿操作,就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凳子。一榫一卯便可使之开合自如,打开可以当小板凳,折叠后可以当枕头。”张吉浩说,鲁班凳制作难度大,工艺复杂,数据不能有一点差错,两天才能制作一个小的鲁班凳。张吉浩最享受制作的过程,刨花、钻眼、打磨……一日重复很多次,他并不觉得枯燥,“做这个就和钓鱼一样,必须静下心来。”经过无数次失败和不断创新,如今他制作的鲁班凳十分精巧。
自学制作鲁班凳
张吉浩自幼受爷爷的影响,对木工技艺情有独钟,参加工作后,他也没有撂下木匠活,“下班回到家,他就捣鼓起那些小玩意,家里的桌椅条凳都是他做的。”张吉浩的妻子说,客厅里的茶几、各种造型的座椅都是张吉浩自己做的,每一件都是工艺品,而且很多材料都是废弃的“下脚料”,他捡来后再加工。
“以前就听说过鲁班凳,感觉这门传统手艺不应该失传。”张吉浩说,在电视上看到后,一直非常喜欢榫卯结构的他,开始在家琢磨鲁班凳的制作方法。“鲁班凳合起来就是一块长方体的木头,拉开便是一个木枕头,立起来就成了一个小凳子,非常巧妙,是很多人喜欢的高级玩具。”张吉浩说,要制作鲁班凳,首先要选用一块结实的木头,通常50厘米长、18厘米宽、15厘米厚。其次要在木头上画好线,用锯子和凿子沿着线加工,在此过程中要保证木头不会断,且木片能灵活地交叉合在一起,一块木头变成很多部件。最后,对开槽和结合处进行打磨,保证各个部件收合时不卡顿、灵活自如。执着的张吉浩靠着扎实的木匠技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研究制作出了第一个小巧玲珑的鲁班凳。
张吉浩告诉记者,鲁班凳的做法说起来简单,看起来也没有什么机密,但是真正做起来很难。“哪怕有一毫米的差错,也会影响最后的作品。”张吉浩说,这是因为鲁班凳并不用胶水、钉子,只是通过榫卯来构造。一锯下去,两个面应相互嵌合,一凿下去,既是卯又是榫,彼此关联。
拿着一个有两个手掌那么大的鲁班凳,张吉浩说,“就这么大的,我一共做了一周,每天差不多得干七八个小时。”鲁班凳的制作工艺精细复杂,环环相扣、榫卯连接、以缺补缺,而繁琐的制作工序,通常只有那些老木匠才能完成。
老技艺需要传承
“只要肯思考、细心做,一定可以做好。”在张吉浩的心中,木工活一点儿也不难,比如当初琢磨鲁班凳的制作方法,他认为只要肯思考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这几年,通过不断练习、改进,张吉浩做了上百个精美的鲁班凳、将军案,亲朋好友相中哪个,他就大方送出。生活中,他喜欢坐在家里将鲁班凳反复把玩,享受这古老的技艺带来的乐趣。
在制作中遇到困难时,张吉浩一遍遍地上网搜索方法,再去实践。“木工活看得见、摸得着,只要肯思考就能想出办法,这是关键。”张吉浩说,他年轻时做木工活受点伤是家常便饭,甚至曾被机器划破手指,但他总是积极面对,“生活就是先苦后甜,有时候遇到困难,咬一咬牙,也就过去了。”张吉浩说。
张吉浩的作品透着“偏毫厘不敢安”的细致,这也是他“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在当今,鲁班凳这项古老技艺通过几代人不断创新,已变得精巧细致,具有了欣赏和收藏价值。“在当代社会,各行各业都有能工巧匠,尤其是在传统手工业中。一提到木匠,很多人首先想到鲁班,鲁班凳的制作方法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张吉浩说,他不想让这门技艺后继无人,他想让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谈到传承这个问题时,张吉浩说,“现在没有那么多人学这个,在他们看来,费时费力。”与一些老手艺人一样,张吉浩也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遇到了有心教但无人学的尴尬局面,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很难进入市场并做大做强的产业。“它的选料很精细,做一个完美的鲁班凳需要的时间也很长。”张吉浩虽然这么说,但他也在默默地努力,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鲁班凳。
人物名片
张吉浩
年龄:62岁
身份:即墨区民间艺人
“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这门手艺,只要有人学,我就教。这是老手艺,应该传给更多的人。”
你有故事,请联系我们
早报热线:82888000
对话
“有人学,我就教”
记者:鲁班凳制作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张吉浩:在制作时,每一道工序都要很仔细地进行,尤其是画线,要根据板材的长度、宽度、厚度等,结合作品的具体需求,确定各部分的比例和尺寸,这个环节不能有一丝马虎,不然很可能完成不了作品。
记者:制作一个鲁班凳需要很多天,很辛苦,为何您还坚持做?
张吉浩:这是鲁班传下来的,咱们不能失传,只有继承和发展老手艺,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其实还有很多奇妙的设计,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贝,这些都应该传承下去。
记者:您打算如何更好地传承老手艺?
张吉浩:老手艺需要传承和发扬,下一步,我准备申报即墨非遗。此外,我还打算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关注。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这门手艺,只要有人学,我就教。这是老手艺,应该传给更多的人。
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