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如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是医疗卫生领域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截至2021年,山东省医疗机构8.57万个,卫生人员总数105.57万人,床位67.39万张,二级及以上医院达到900余家,总的资源相对较好。但放眼整个医疗服务,在疫情防控时期也能看得出,约60%—80%的患者都首选到当地大医院(大多是三级医院)就诊,这一情况在较大的中心城市更为突出。长此以往,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会陷入人才流失、技术短缺、患者减少等恶性循环,导致发展受限。而大型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也受到了挤兑,重症患者治疗好转后也没有相应的下级医院转诊,又使得周转率明显降低,从而大量挤占了真正重症、疑难患者的治疗资源。
对此,省人大代表,康复大学青岛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党委书记、总院长于腾波建议,真正打通医疗体系互联互通互转,逐步实现医务人员教育培训同质化、收入透明化。首先,加快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从医联体各医院学科、人才、经济三个方面着手整合,真正做到医联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次,打通患者在一、二、三级医院间互转通道,按患者具体病情或病情发展情况在三级医院之间合理转院、合理分布。建议建立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疾病的分级诊疗参考标准;医保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对非按照三级诊疗标准的医疗给予拒付或处罚;大型三甲医院控制或缩减床位、取消方便门诊等。此外,三级医疗体系的医务人员可逐步实现同质化培训、规培,根据工作量和服务机构情况给出透明化的绩效收入。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于波 实习生 胡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