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棋
近期,上市银行陆续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已披露的年报显示,部分银行的信用卡流通户数、流通卡量、信用卡App月活量等指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招商银行的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9685.90万张,流通户6944.09万户,相较2023年末,分别减少25.91万张、29.95万户,招行信用卡掌上生活App月活跃用户从2023年末的4197.55万户降至4044.46万户。
平安银行年报显示,其信用卡流通户数4692.61万户,同比下降12.92%,全年信用卡总消费金额23205.10亿元,同比下降16.57%。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开立7.27亿张,较2023年末减少约4000万张,同比下降5.14%。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多家银行关停信用卡App、停发联名卡产品,同时降低信用卡积分兑换比例、减少优惠活动,甚至取消了部分高端卡专属权益。多家银行的信用卡分支机构也获批终止营业。
信用卡业务规模收缩是多重因素导致的。近年来监管部门陆续出台政策,特别是以《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为代表的“信用卡新规”,要求银行加强信用卡业务管理,控制发卡规模和授信额度,避免过度授信和多头借贷。这直接压缩了信用卡的新增发卡量,并促使银行更加关注风险管理,而非单纯追求规模扩张。
此外,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花呗、白条等新兴消费金融产品相继出现,不仅办理快速便捷,还具有积分、奖励等制度设计,这对传统的信用卡业务造成不小冲击。
正如有专家所说,互联网信用支付工具覆盖多种消费场景,且具有免年费、使用限制少等特点,尤其在日常小额消费中更符合消费者使用习惯,对传统信用卡形成直接替代,导致银行信用卡业务市场份额下滑。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消费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量入为出”理念取代了超前消费习惯,主动降低信用卡持有量以规避债务风险,也是信用卡业务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曾经在银行零售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信用卡业务,规模增长减缓的背后,正彰显出一个新变化,即从过去“跑马圈地”的高速发展阶段进入到“精耕细作”高质量发展阶段。
信用卡“精耕细作”,数字化转型与场景融合成为关键。在2024年年报中,多家银行也提到了场景化建设的重要性。建设银行强调,信用卡贷款业务把握国家“以旧换新”与“促进消费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契机,联合热门行业头部商户,承接补贴、消费券发放等政策措施,服务百姓日常消费及分期需求。
信用卡“精耕细作”,还需要做好服务分层文章,洞察用户需求,通过功能的完善等手段从中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如招商银行提到,持续推进高质量获客策略,不断完善信用卡产品体系和用卡体验;加强资产组织能力,推动分期资产业务发展,强化账单分期、消费分期等精细化运营能力。
虽然信用卡业务“遇冷”,但作为连接消费场景、积累用户数据的核心载体的战略地位尚未被动摇。唯有从“信贷工具”转向“用户价值深耕”,给客户带来更高效、更安全的支付与金融服务体验,信用卡仍有迎来“又一春”的可能,毕竟,金融业的本质还是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