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黎
近日,北京丰台区表示,2024年将加强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考核结果运用,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据丰台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解释,“教师退出机制”一是针对少部分教师抱着“铁饭碗”观念“躺平”的现象,二是对长期在编不在岗的学校冗余人员进行清理,释放学校编制,杜绝人浮于事的现象。
一石激起千层浪。长期以来,社会普遍认为教师这个行业就是铁饭碗,在热衷于考公和考编的当下,考取教师资格证,当一名老师,也是许多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教师退出机制就是要打破这个铁饭碗,激活教师队伍,防止个别责任心不强的教师一味拒绝进步、安心躺平,把不负责任的人淘汰出教师队伍。
其实,教师退出机制并不是新名词。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我国实行中小学教师资格五年一个周期的定期注册制度,定期注册不合格或者逾期不注册的人员,不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018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活力”。教师行业的优胜劣汰机制几年前已经建立起来。
有人说,重提教师退出机制,其实是应对出生人口下降的举措。在人口负增长的大环境下,中小学生源也会在未来相应减少,教师退出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
教师退出机制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现实中,“铁饭碗”机制的弊端十分明显:不合格的教师不腾出岗位,好的教师就无法进入。落到实处的教师退出机制,能发挥“鲶鱼效应”,受益的是学生,自然会获得学生和家长的支持。让教师队伍“活”起来的机制也会获得教师队伍中大多数人的支持。
但教师退出机制能否达到预期?在北京丰台区之前,也有城市提出实施该机制,却因措施过于温和,并没有起效。只有出现教师未能聘任上岗、考核不合格、违反师德等情况才适用该机制。而且,所谓的“退出”也不一定是解聘,而是待岗、转岗、离岗退养等。
当然,退出机制的实施也不能激进,要避免由此带来的考核负担、职业倦怠等负面效应。
对教师的考核,谁来考?考什么?如何考?如果实施“末位淘汰”,按什么标准执行?国家教育部门正致力于为中小学减负,其中就包括减少对老师的考核、检查和评比,规避非教学任务的干扰。教师的考核标准不能和升学率成绩挂钩,如果按学生成绩排名,很容易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必须建立起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考核评价机制,重视对教师进行专业同行评价,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贡献。业内人士认为,专业的事应该由专业的人做,比如考核过程可以摆脱行政干预,由教师委员会和教师专业共同体负责相关事宜。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800多万人,退出制度必须把握好实施细节,更要研究出科学的尺度。如果刻板地要求每年按一定比例“退出”教师,可能加大教师压力,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对教师甚至教育事业造成伤害。另外,在实施细则上,年轻教师和老教师是否该执行不同的标准,各学科之间如何平衡评价标准等等,都需要主管部门仔细推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