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静
海洋是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是青岛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经略海洋寄予厚望,中央也明确赋予青岛“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重大使命。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既是青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做出的真切回应,也是青岛这座海洋城市面对国内外发展的时与势所做出的审慎选择,更是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青岛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现状
一是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显著增强。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形成以1家国家实验室、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创新实验室体系,研究方向覆盖海洋动力、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技术与装备等多个领域。通过积极推行“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前端、中端、后端合作对接机制,已实现多个涉海领域从基础研究到落地转化、从形成产业到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条龙”供给。
二是海洋现代产业引领功能显著增强。集聚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海洋及相关产业门类中的34个行业在青岛都有布局,船舶海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交通运输、海水淡化、海洋渔业等居于全国领先水平。2022年青岛完成海洋生产总值5014.4亿元,总量稳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第一位,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3.6%,占全省、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0.8%和5.3%。
三是海洋资源要素配置功能显著增强。2022年青岛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9117.2亿元,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居第12位,首次超过天津,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5位。2022年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2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682万TEU,均居全国沿海港口第四位,外贸吞吐量保持中国北方港口第一位,海铁联运箱量连续8年蝉联全国港口海铁联运冠军。
四是海洋综合管理服务功能显著增强。“蓝色自贸”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新模式在山东复制推广,填补国内功能区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制度空白。建成全国首个海洋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推动更多海洋数据实现有序流通、交易。出台《关于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意见》,探索构建政府引导、银行参与、征信保障、担保增信的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新模式。制定出台《青岛市胶州湾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推行湾长制,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8%以上。
五是海洋国际事务交流功能显著增强。我国唯一的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在青岛正式揭牌,亚洲唯一的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同时启用。成功举办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世界海洋科技大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中国国际航海博览会、中国(青岛)国际邮轮峰会等会展活动,上合示范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中心已组建中乌、中白、中俄、中德4个国际技术创新中心,构建起独具青岛特色的海洋发展国际“朋友圈”。
新的国际国内环境,新的发展使命和要求,青岛加快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海洋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布局不够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还不高,海洋人才队伍有待优化壮大,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仍需提升;二是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海工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总体规模和产业链水平不高,海洋高端服务业比重偏低,航运中心地位有待提升,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能级亟需进一步增强;三是海洋管理职能部门间职能交叉、信息不畅、沟通效率较低等问题较为突出,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难以形成,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尚需完善。
加快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建议
一是全力抢占全球海洋前沿科技制高点。推动青岛在深海资源探测、海洋监测、远洋考察、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实现重大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促进关键核心设备国产化进程。持续推动部、省、市共建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等建设。构建国家深远海科考船共享平台,推进下一代超算、综合性海上试验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联动机制,不断优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体系。探索“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机制,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多方对接。
二是全力打造全球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高地。以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青岛蓝谷等功能平台为依托,培育基于海洋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建设一批特色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强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实施“蓝色良种”培育工程,组建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青岛),高水平建设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锚定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海洋化工等“六大赛道”,引导涉海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吸引知名海洋企业总部落户,支持重点涉海企业上市。链接全球资源和海洋产业要素,加快发展金融保险、船舶租赁、物流贸易、电商服务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形成业态高端、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服务业发展体系。
三是全力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推动青岛港从单一型港口向“贸易、能源、旅游”综合性强港转型升级,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国际中转集拼港。吸引大型航运企业运营中心落户青岛,积极鼓励全球供应链头部企业、航运服务机构在青岛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提升航运高端资源配置功能。探索航运大数据、跨境数据交易的存储、运营和结算等业务,促进数字贸易要素与跨境数据流动便利化。推动蓝色信贷、蓝色保险快速增长,构建蓝色金融体系等。
四是全力构筑全球海洋生态优化示范中心。持续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严格保护海洋生态空间,提升海湾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落实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生态红线管理要求,严格管控围填海。实施陆海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加强流域与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建立陆海统筹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区域联动机制。强化生态产品价值评价,建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积极开展蓝色碳汇技术研究,推动自然碳汇交易中心(山东)落地运行。强化城海交融,连通陆海生态廊道,推动“山海连城”公园城市建设。
五是全力建设现代国际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崂山名山文化展示区、滨海历史文化带和齐长城琅琊台文化带,构筑城市海洋文化走廊。统筹整合自然山海、沙滩、海岛、历史人文、自然遗迹等全要素资源,以都市型休闲为主要特征,创新开发复合多元旅游产品,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滨海旅游品牌。优化海岸带空间与景观塑造,建设世界级绿色活力海岸带。加强公共客运码头、滨海休闲码头建设,拓展海上客运航线体系,串联滨海重要文化地标及公共空间节点,发掘青岛湾——汇泉湾——浮山湾最美海岸线海上观光新视角,全面展示海洋城市新形象。丰富大众海洋文化公共活动,提高重视海洋价值的文化认知,依托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打造全民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文化活动品牌。
六是全力创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示范区。加强青岛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教文化、海洋公共服务、海事管理、海上搜救、海洋防灾减灾、海上综合执法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法律、规制、行业标准制定。支持海洋相关国际组织及其办事机构落户青岛或设立分支机构,强化双边和区域国际合作。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在海洋科学、环境保护、法律规则等领域制定参与行动路线图,力争更多国际海洋可持续发展项目、活动落户青岛。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加入联合国海洋十年联盟,构建丰富多元的合作伙伴关系。整合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世界海洋科技大会等涉海论坛会展活动,积极申创世界海洋发展大会,扩大青岛国际海洋影响力,打造“蓝色会都”国际名片。
(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