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 静
节气承载文化自信,课程彰显育人内涵。通过实施节气项目式课程,青岛市市北区高安路幼儿园让儿童在生活和游戏中适应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期,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坚守儿童本位的幼小衔接理念下,高安路幼儿园依托该园节气项目课程,实行“政策指引、儿童本位、多方协同”的衔接策略,取得初步成效。
政策指引——梳理政策文本与园本节气课程的融合点,构建生活化、常态化、全程化幼小衔接生态。高安路幼儿园以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教育为园本课程,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的课程实施方式,将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以及省、市、区相关政策文本进行解读,梳理出每个项目课程与幼小衔接的落脚点与实施路径。根据项目课程内容,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同园本课程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融合。
以《麦子熟了》这一课程为例,作为纵向融合的节气项目课程,通过梳理出课程的主题价值、目标、幼小衔接要素及实施闭环路径,明确每个气节融合的活动与内容,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深度融合。例如,为让孩子了解麦子的成熟过程,小麦发芽后便由每个小朋友认领麦苗,随着节气变化,孩子们通过每天的观察,发现麦子的不断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还开动脑筋,利用吸管、彩色笔盒、高粱秆、塑料玩具等测量工具,动手开展对麦苗长度的数学测量活动。在一次次的探索操作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而且还把测量结果用绘画的形式表征出来,与同伴分享交流。通过几次测量活动,孩子们获得了很多测量经验。如在测量过程中,他们发现用尺子测量的方法很好,于是在下一次的测量中,虽然测量工具还是五花八门,但是使用尺子的人数明显增多。同时,孩子们在其他测量工具上画上小格子、写上数字,以此标记单位。测量中,他们互相合作,拉紧丝带、皮尺、布条来准确测量,事后还把自己的测量工具、方法及结果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以集体、小组以及两两结伴的形式交流自己的测量小妙招,不仅在互动中获得有益的测量经验,还收获了友谊,学会了合作和分享。
在幼儿园的节气课程中,高安路幼儿园采用动态的、不断生长的麦子作为测量对象,扩大孩子们的数学感性经验,让他们在充分观察、操作的基础上构建起数学概念。这种深度浸润式的项目学习,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通过相关部门的政策指引,高安路幼儿园明确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个准备的具体指导要点与园本节气课程的融合点及实施路径,将幼小衔接与幼儿三年的保育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将幼小衔接的具体做法与园本节气课程的实施、一日生活与游戏有机渗透,构建生活化、常态化、全程化的幼小衔接生态。
儿童本位——项目式学习使儿童真正成为幼小衔接的主体,使儿童可持续发展成为幼小衔接的焦点。坚持儿童为本是教育部幼小科学衔接指导意见的重要原则,而项目式学习恰恰是建立在幼儿兴趣与需要之上的。在槲叶粽香这个项目课程中,高安路幼儿园以儿童为本,围绕槲树与粽子展开系列有目的活动,使孩子沉浸在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观察、调查之中,通过寻数大挑战、槲叶大百科、加工小作坊、巧手做香粽等活动不断产生的问题链,让他们在这种有趣的方式下逐渐加深对主题课程的学习和认识。在市区两级教研员指导下,高安路幼儿园逐渐摸索出幼儿园节气项目课程的幼小衔接实施路径,孩子们在项目式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幼儿园里树真多》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围绕数学领域“数感量感”的核心素养,高安路幼儿园与小学共同进行幼小衔接的有益探索。
第一,坚持儿童本位,围绕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引发深度学习。《幼儿园里树真多》这个项目活动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发问。惊蛰节气当天,孩子们在校园中开展“寻虫探秘”活动。他们惊喜地发现树木开始发芽了,其中一个孩子问道:幼儿园到底有多少棵树呀?这个问题引起孩子和老师们的共同兴趣,大家一起明确了“数树”的任务。接下来,孩子们在“数树方法大讨论”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在“数树计划大讨论”中制定计划,自主探究,在“数树成果大统计”中分组实践,合作统计,经过两天游戏化的探索学习,孩子们终于数清了幼儿园里树的数量。以此可见,只有坚持儿童视角,才能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制定学习项目,推动孩子们的深度学习。
第二,针对项目课程的游戏性与学科性,高安路幼儿园与小学共同研讨如何推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有效衔接。在与宜阳路小学教师开展的联合教研中,双方一致认为生活就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课堂。“数树”活动正是来源于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发现,通过给予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支持孩子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自主探索、试错纠错、实践验证,从而在游戏中获取知识。这种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恰恰是当下小学教育中最需要加强的。结合小学的环境资源,《幼儿园里树真多》这一课程在小学中得到新的延续——《校园里的树真美》,项目名称的变化也预示着儿童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梯级式递进。比如进入小学,孩子们可以持续以校园里的树为探索对象,给树木分类,研究通过测量树的影子知道哪棵树最高,了解日照的时间变化等。这种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是儿童终身学习的原动力,也是节气项目课程不断延伸的源泉。《幼儿园里树真多》这一节气课程也被评选为青岛市幼小衔接优秀课程案例。
多方协同——打破“家、园、校、社”沟通壁垒, 形成“儿童为本”的幼小衔接共同体。幼儿园项目课程的协同性体现在幼儿园、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高安路幼儿园尝试打破幼儿园、小学、家庭和社会的沟通壁垒,在幼儿园内外构筑“项目课程共同体”,以儿童的终身发展为目的,合力共促幼小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建立双向教研机制,以节气项目课程学习为研讨对象;与家庭建立学习共同体,一起支持幼儿的发现与探索,如在“遇见花生”节气项目课程中,让孩子们在家和幼儿园同时种了花生。伴随着孩子的观察活动,生成了这样一条“问题链”:“幼儿园的花生为什么还不发芽?种在家里的花生怎么发芽了?为什么埋得深就不发芽呢?什么样的花生可以当种子呢?”孩子们对这个项目的探究持续了一个多月,反复种了三次,从“问题链”可以看出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通过观察,孩子们明白了种子埋得深就会烂掉影响发芽,也明白了不是所有的花生都适合作种子。伴随着谷雨前后种下的花生这一课程的延续,在家园共同协作下,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能力,又改变了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幼儿园与社区形成了文化资源共享体,在信息、资源和能量交互作用下,幼儿、教师、家长、各行业专业人士以及其他有兴趣的居民共同分享学习, 互惠共生,形成了以“儿童为本”的幼小衔接共同体。
第一,以本园特色“节气项目课程”为桥梁,搭建幼儿园与小学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的深度共融与衔接平台。尝试将项目式学习与小学的课后托管时间相结合,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实体验与实践感知。
第二,以社区为依托,构建“家、园、校、社”多主体协同的幼小衔接生态。如通过《冬至大如年》项目课程,孩子们参与文创产品的设计,并在社区进行推广,获得家庭和社区的众多好评。在此基础上,幼儿园增设“传统文化生活馆”增进不同年龄孩子的交流,与社区共同举办“幼小衔接家庭指导服务站”,多方协同,共同发力。
(作者单位:青岛市市北区高安路幼儿园 本文系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规划项目《二十四节气:幼儿园链接中华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QJK135C994;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2020年度一般课题《幼儿园实施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JXY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