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本报7月14日讯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号水下缆控潜器(ROV)近日精准着陆母船“科学”号A架作业平台,这标志着“发现”号ROV完成第300个海洋科学考察潜次任务。
“发现”号ROV以深海生物、冷泉热液、地质勘测、水文探测为主要作业任务,可在深海复杂海底情况下,准确高效地进行综合探测与海底取样。自2014年以来,“发现”号ROV搭载母船“科学”号累计执行17个科考航次,累计海上作业800余天,运行近3500小时,最长潜次连续水下作业时间达70小时,发现了海底“黑烟囱”、新海山等众多海底地貌,取得了大量海底生物、岩石、水体等样品,获得深海影像资料达20TB,水下定位、深海理化参数以及水下作业记录等数据超20G。
运行期间,“发现”号ROV团队围绕深海探测与取样科学需求,先后完成“发现”号ROV双4K超高清摄像系统、双T4七功能机械手等一系列升级改造,设计研发了基于ROV的大体积生物取样器、沉积物柱状取样器、水体取样器和大容量分格取样框等多类原创性深海原位探测及取样工具,“发现”号ROV作业方式和作业效率不断改进提高,单潜次采样数量及平均作业时间不断刷新国内外纪录,帮助科学家真正将实验室搬入海底,助力我国深远海探测技术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本航次前,“发现”号ROV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科考任务,首次成功脱离“科学”号母船,与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3” 号考察船“合体”开展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现了人员与设备共享,为后续开展海洋调查装备共享与服务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