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1:文艺评论
~~~
~~~——从《长安三万里》看国产动画片态势
~~~——《流星观测指南:手把手教你零基础观测和拍摄流星》读后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从《长安三万里》看国产动画片态势

  娄光

  应该是2019年春节档,《白蛇:缘起》凭借非凡的创意和角色的重新构架好评如潮。随即,各地影城将一些半死不活的电影撤下重新排片,至今我们还可以在网上看到网友表扬这部电影结尾与《新白娘子传奇》的完美衔接。

  当“若非前世那一眼……”的旋律响起,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电影正式进入观众视野,从此,动画电影也不再是儿童少年的专利,更多的成年观众甚至专门为了动画电影走进了影院。恰在此时,随着一场疫情的重击,这股风向随同电影市场一起进入了寒冬,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正是这漫长的时段验证了理想和开拓的精神。

  2021年至2022年,《新神榜》系列倔强地推出了两个人物:哪吒和杨戬。特别是《哪吒》的横空出世,震撼和火爆令人始料未及,立意的新奇、形象的重新构建,一下子就打破了固有的观念,甚至连近七十岁的老观众都在推荐这部动画片,哪吒挣脱困境的过程也成了青少年励志的典范——然而市场对这两部电影的评价两极分化十分严重。赞誉者认为“法天相地”的概念被解构得十分到位,形象新,立意新,有所突破,表现勇敢;而批评者的意见则始终伴随在作品左右:颠覆、改编、不成体统,缺少原有的模式与观念。其实这种意见一直是批评者固有的成见,他们追随新的作品,嘴里却是批评的词句。这种言不由衷的心态不只困扰着影视工作者,也困扰着许多观众。可事实就是事实,即便少有人拿中国神话题材电视剧顶流——央视1983年版《西游记》驳斥一些不可理喻的谩骂,但观众最终会选择投票:负面的意见往往衬托出作品的优秀。

  我是这么认为的:这两部作品的主题是“反抗、打破、重塑”,是对固有观念的挑战,是艺术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掘,其本身的探索意义在“寒冬”中似乎更能引发观众的思考。当然,也有大多数观众依然沉浸在“打得一塌糊涂”的视觉愉悦中,视觉效果毕竟更加绚烂壮观,大气恢宏。

  2021年,还有一部《白蛇》的续集,即《白蛇2:青蛇劫起》。影片开始,观众就不难发现人物造型依旧承袭了电影版《青蛇》的特点,许仙终于完成了心理和情感的转变成了负心人,法海依然年轻俊朗,一直陪伴在白蛇左右的青蛇则成为主角,以其主体本身的情感和蜕化轨迹进入到构思中的奇幻世界,可以理解那个糅杂了现代和古代多种元素的世界也是一个独到“法门”,是理想中的崭新世界,颇暗合佛教思想中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世界观,过去即现在,现在即未来。这个构想当初也深深地震撼到了我,同样也震撼了众多观众。

  而电影里被“感染”后的人类精怪们又借鉴了“丧尸”的概念,使电影有了更加宽广的延长线。更有意思的是,在这几部动画电影的结尾处,还留下了伏笔,预示着必有后续。宗教理解、情怀加持、思想解读加爱恨情仇成了进一步使用和拓展的构架和手段。

  直到今年的《长安三万里》,延续下来的光鲜和魅力更为震撼,观众猛然进入了全新的理念。

  早在今年年初《中国电影报道》的报道宣传中,我就看好这部动画电影,片名就很吸引我。让我赞誉的,并非《长安三万里》临近结束时高适说的那句“诗在,书在,长安就在”,以及片尾不断涌现出的诗词歌赋,而是影片中伴随高适回忆时说的那句:“李林甫,支撑大唐的最后一根朽木。”

  除了在专业史学界撰文中见到过客观评价外,我几乎没有在任何影视剧里看到过“文艺工作者”挚诚的研究、演绎和评价。

  同样,批评者的焦点依然在于“李白怎么是这个样子?”这里不妨另外说一句做宣发时的理念“要科普,不要解释”。全新的感受就是探索也是实践。这种新鲜感是有担当的影视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同样也有遗憾:早些年电影在国内最火爆的时候,包括院线在内的宣传平台都会同步进行“盲点解析”,以便于观众提前了解角色起源和历程。然而,如今这种宣发手段停滞了。而现在似乎有点太“高端”,让那些具有抖音和快手属性的观众无所适从。而它面对的,是“行活”和“标准动作”愈发程式化的宣发理念。留给观众的则是面对电影的“胃口”和“贪婪”。这也就意味着如今每一部作品拼的不是宣发规模,而是作品口碑。追捧的人看重的是作品中的艺术成分和文化属性。

  而非议作品的人,对任何事物都会非议,无论是真的好,还是真的坏。市场是个好东西,在检验一部作品品质的同时,也在检验思想和文化艺术的真伪。我相信电影的制作团队中有许多严谨的、肯研究相关题材的、艺术天赋极高的、具有浪漫的创作情怀的优秀成员。我也相信一部作品在迎合市场的同时保持自身节操的重要性。这都是我对当前动画电影予以好评的原因。至于对好作品不吝惜溢美之词是一种必然匹配的荣耀,对于认真创作的团队以尊敬,则是一个人起码的素质。

  如《封神》《热烈》和《长安三万里》这些作品,有的描述上古神话和“天下”的概念,有的在讲述“人这辈子终究要当一次固执的傻子”,有的则在浩瀚的诗海中用人生诠释文化的传承。它们都在燃烧我的心中艺术之魂。因此,依然用《长安三万里》的那句话作为结语:“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作者简介:娄光,作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今日看点
   第A03版:青岛面孔
   第A04版:城市更新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第A05版:发布
   第A06版:深读
   第A07版:请拨82888000
   第A08版:都市圈
   第A09版:身边事
   第A10版:周末
   第A11版:文艺评论
   第A12版:竞技
《文艺评论》征稿邮箱: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仰望星空,打开世界
青岛早报文艺评论A11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2023-08-12 2 2023年08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