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正式公布获奖名单,青岛作家杨志军长篇小说《雪山大地》以最高得票数获得这一奖项,杨志军也成为青岛文学史上首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同时获奖的作家作品还有乔叶的《宝水》、刘亮程的《本巴》、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东西的《回响》。
全景式展现藏地生活变迁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协主办,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社会主义文学繁荣而设立的国内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每四年评选一次。本届茅盾文学奖共有10部入围作品。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主任张宏森表示,本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后第一次国家级文学奖项的评选。“把那些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新时代文学发展成就和思想艺术水平的优秀作品评选出来,是我们共同的信念与目标。各位评委充分认识到茅盾文学奖作为国家级文学大奖的庄严价值,始终牢记茅盾文学奖的指导思想和评奖标准,牢牢把握正确导向,着眼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大局,对文学规律、文学价值和作家劳动予以充分尊重,坚持社会责任和艺术良知,认真周详、一丝不苟地履行职责,最终选出了5部体现4年来长篇小说创作卓越成就的作品。”
青岛作家杨志军多年来笔耕不辍,在长篇小说领域建树卓著,他的早期代表作有《海昨天退去》《环湖崩溃》等,2005年推出的《藏獒》获得多个重量级文学奖奖项,并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以边疆草原为背景的《雪山大地》全景式地展现了藏族牧民传统社会形态和生活样貌的变迁。小说以“父亲”在上世纪50年代深入沁多草原、调查牧民生活为主线,情节涵盖了雪域高原的生产、教育、商业、医疗、环保等一系列领域,生动地记载了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在描摹雪域高原沧桑巨变的同时,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生态与发展的主题贯穿始终,全景式展现了一部边疆地区的发展史、牧民生活的变迁史、雪域高原建设者的精神史。小说将青藏高原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以“父亲”“母亲”为代表的三代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建设的日日夜夜展现在读者面前。
《雪山大地》面世后得到了文学界的持续热议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同时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杨志军曾在《雪山大地》研讨会上表示:“我感恩雪山,感恩生活,感恩草原牧民,我的回报就是不断地写出有关青藏高原的作品。”
青岛文学实现“茅奖”零的突破
《雪山大地》获得茅盾文学奖,实现了青岛文学在这一奖项上的零的突破,杨志军也成为山东文学史上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第四人。此前3位获奖作家及其作品分别为刘玉民的《骚动之秋》、张炜的《你在高原》、莫言的《蛙》。
在得知杨志军以最高票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后,青岛市委宣传部领导、市文联领导第一时间向杨志军表示祝贺和问候。市文联党组书记魏胜吉表示,这是杨志军继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当代》文学奖之后获得的又一个文学大奖,可喜可贺。在此之前,铁流、许晨分别获得第六届、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铁流两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多位作家获得国家级大奖,展现了青岛作家队伍雄厚的创作实力。青岛市委市政府对文学艺术事业高度重视,实施了一系列文艺精品扶持奖励政策,青岛的作家队伍越来越活跃,创作成果越来越丰硕,作品质量越来越精湛,在全国、全省屡获佳绩,影响广泛。
青岛市作协主席铁流表示,这是青岛文学界的一件大事,杨志军老师这么多年来潜心创作,将整个身心投入到文学创作和生活的最深处,自然会捧出最为炽热与动人的作品。“杨志军老师为人低调,他好似一泓深沉的泉水、一座沉默的大山,但内心深处却是炽热的岩浆。他的作品有热度、有力度。”铁流表示,长篇小说是一个作家创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杨志军的获奖填补了青岛文学史上的空白,同时也树立起一个标杆,将对青岛文学的创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获奖是鼓励也是一种鞭策
在得知自己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时候,杨志军正在青海采风,为下一部作品做准备。他表示,获得茅盾文学奖会让自己感受到一种长久的喜悦,对一个作家来说,是鼓励,但也是从零开始的鞭策。“获奖是对一名作家创作,而且是几十年连续不断创作的一种总结、一种认可。茅盾文学奖代表着一种国家最高的文学标准,一名作家能得到认可,自然是非常激动的。它也意味着一种总结,总结自己几十年的写作历程、心血、思考,还有得失等。同时,总结也意味着重新开始、从零开始,此后也许能写出更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杨志军坦言,创作时间越久,会发现自己对文学的认知越纯粹,“之所以可以这么长时间地创作下去,其实是在用生命拥抱文学。对一个作家而言,生命的质量就在于不断地创作作品。”据透露,杨志军下一部作品写的仍然是青藏高原,大约明年就能与读者见面,而他取材于青岛的“海洋·都市”系列长篇小说也会继续创作下去。
把雪山大地的故事讲给更多人
杨志军曾在《雪山大地》创作谈中写道:在当下风格多样的文学语境里,能以生活的原色为父辈们树碑立传的写作并不多。在我看来,正是父辈们的生命史,构成了青藏高原发展史举足轻重的一部分。“父辈”这个词从来都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和故事的象征,它堪比经过磨砺就会发光的钻石,而非风吹即散的灰土。
杨志军说,正是有了父辈们的不断“扎根”,才有了我们对青藏高原更加彻底的归属感。对我们来说,这里的山山水水已是真正意义上的故乡,它代表家族传承、土地滋养、风情融入、血脉联系、情感浸润、精神认同,代表生命长河的起源与归属。它让我们告别了过去生活中情感表达的简单之美,走向了复杂而茂盛的第二次涅槃,并在草原与城市、离开与回家、清醒与迷惘、拥有与失落、欢乐与痛苦的交替中,经历着从外貌到心灵、从肉体到精神的变迁。而最大的变迁便是传统意义上的游牧民脱离既往的生存模式,加入有固定居住地的新牧人或新市民的行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从一个不断更新的环境中破土萌发,由此引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的巨变,会让我们看到人的变化是一切变化的根本。
杨志军把这些人物写到《雪山大地》里,也想表达对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观照。他希望能将雪山大地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希望在讲述父辈们和同辈们的故事时,能有共情者跟我一起歌哭而行,流连忘返;希望自然之爱也是人心之爱,在广袤的故乡厚土上,延续一代比一代更加葳蕤的传承。”
人物名片
杨志军
年龄:68岁
身份:作家
之所以可以这么长时间地创作下去,其实是在用生命拥抱文学。对一个作家而言,生命的质量就在于不断地创作作品。”
你有故事,请联系我们
早报热线:82888000
幕后
父辈们的“西进”故事
杨志军写作《雪山大地》的缘起正是来源于父辈们的故事。从杨志军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发生在父辈们身上的“西进”故事:“譬如我父亲,作为一名从洛阳来到西安西北大学读书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冒着生命危险‘护校’的任务结束后,便和一帮志同道合的人一路西进,来到西宁,在一家破破烂烂的马车店里开始创办《青海日报》。母亲其时正在贫困中求学,听说有一所卫校又管饭又发衣服,便立刻从学校退学,到卫校报名。就这样,她成了一名由第一野战军第一军卫生部管辖的卫校学生,之后又考入医学院,成了青藏高原上第一批国家培养的医生。我的岳母更是激情澎湃,其时她正在河南开封读书,面临的选择是要么赶赴昆明,和远离家乡汝阳的亲人团聚,然后同去海外;要么西上比传说中更荒凉的青海,和已经先期抵达的未婚夫见面。她没有过多犹豫就选择了后者。”
在那些“西进”的人中,有的是个人志愿,有的是组织分配,有的是集体搬迁。青藏高原地广人稀,到处都是处女地,只要你为它做过一件事,它就会认你是它的人;而你的回应便是:只要它为你提供过一夜的光亮、一冬的温暖、一餐的饱饭,你就会认它给你的是家、是整个故乡。大家不知不觉就有了一种情怀:愿意为高原付出一切,即便以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作家出版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