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今天是初伏第一天,“三伏”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人体的阳气在“三伏”也达到最高峰,此时人体阳气最旺,气血充盈,经络通畅,此时若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对防治疾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海慈医疗集团本部9个科室、西院区7个科室都将开展冬病夏治诊疗服务,各科室特色疗法多样,防治兼备,简便廉验。记者就市民关心的,如何利用冬病夏治来养生治未病、三伏贴疗法有什么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了采访。
新增疗法
“对症下药”预防疾病
海慈医疗集团本部治未病科主任、西院区治未病科学科负责人戴淑青主任介绍,今年在“新冠中医康复门诊”基础上针对患者新增贴敷药物剂型和三伏针,因人而异,辨证取穴,同时增加脐灸、督灸等三伏灸和冬病夏治养生膏方,使患者体验更舒适。
外治疗法还有耳穴压豆、拔罐、皮内针等,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疗法:其中,脐灸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宫寒等妇科疾病都比较适合。
对于阳虚引起的肥胖,夏天是减肥的好时机,比较常用的有穴位埋线、拔罐、针刺、内服中药等。对于过敏体质、阳虚体质、血瘀体质,可利用三伏天这个好时机,通过中医传统疗法改善体质,预防疾病以保健康。
简单判断
是否需要穴位贴敷
市民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到医院进行穴位贴敷呢?戴淑青主任介绍,自己在家里就可以简单判断,并介绍了几个小方法:打开冰箱在冷藏室取物时,感觉明显怕冷,甚至关节刺痛;存在反复感冒且恢复慢的情况;一年四季都比周围的人怕冷;经常拉肚子;一些女性朋友手脚冰冷;对寒冷空气敏感;小朋友存在经常起夜、遗尿的情况。如果你有以上问题,那么,就可以进行穴位贴敷。
治未病科有许多冬病夏治的特色疗法,最传统的治疗方法有穴位贴敷、艾灸、中药封包等。穴位贴敷包括三伏贴、调经贴、健脾贴、敛汗贴、安神贴、涌泉贴等;三伏灸包括脐灸、督灸、温针灸、艾条灸等;香囊包括驱蚊、防感、安神、祛湿、醒脑开窍等;中药封包包括止咳平喘、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等。
治未病科的三伏贴针对的疾病种类也较多,如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咽炎、扁桃体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老寒腿等。还有妇科疾病,以及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存在的免疫力低下、体质虚弱、容易过敏等情况。
西院区治未病科多年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创新采用如督脉铺灸、特色养生灸、中药熏蒸、三伏针、平衡火罐、推拿整复、刺络放血、穴位埋线、耳穴压豆、皮内针等灵活多样的中医疗法,达到祛风散寒、疏经活络、扶正固本的功效。
特别提醒
三伏贴也有这些禁忌症
专家建议,三伏贴不是人人皆宜,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应禁止贴敷。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贴敷,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避免发泡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孕妇、准备受孕的女性禁止贴穴。
如果想要去医院贴三伏贴,还应注意以下事项,提前做好准备。包括穿宽松、柔软、透气、便于操作的衣服;贴敷当天不要喝冷饮、避免长时间在空调房间,不要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固定药物的胶布脱落。
敷药取下后6小时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淋浴后用毛巾轻轻吸干穴位上的水;第一次贴的时间不必太长,最好别把皮肤贴出水泡,以免影响第二、第三伏的治疗,第三伏贴敷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因为可以有较长的修复时间,有时候皮肤起泡效果更好;局部出现灼热感时要提前取下,以免起泡。起泡后,不必惊慌,轻者自行处理,用消毒过的针头挑破后,再用干净的棉球吸干渗出液;重者及时到医院处理。千万不要抓挠,也不要随便涂抹一些药物,避免对局部的再次损害。
三伏贴时间表
初伏:2023年7月11日至2023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3年7月21日至2023年7月30日,共10天;
中伏加强:2023年7月31日至2023年8月9日,共10天;
末伏:2023年8月10日至2023年8月19日,共10天。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通讯员 范晓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