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1:一线探访
~~~灵山岛获评2022年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记者登岛探寻发展“密码”
全国首个“负碳海岛”炼成记
灵山岛获评2022年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记者登岛探寻发展“密码”
美丽的灵山岛吸引了大量游客。
灵山岛上的光伏发电板随处可见。
原生态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灵山岛。 资料图片

  近日,国家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22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征集活动获选名单,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申报项目——“全国首个自主负碳海岛”成功入围,成为山东省唯一一个社区类入围项目。灵山岛是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一座海岛,近年来,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瞄准特色优势,擦亮绿色品牌,打造出全国首个“负碳海岛”,为美丽海岛启动了统筹保护和发展的强力引擎。日前,记者乘船登岛,探寻这座全国首个“负碳海岛”的减碳和发展密码。

  绿色生活 

  居民都是“低碳达人”

  从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积米崖码头乘坐快船向灵山岛出发,远远望去,盛夏的海岛如同一颗翠绿的宝石,镶嵌在一望无垠的万顷碧波上。“2020年灵山岛上因为能源消耗、农业活动与废弃物处理等产生了5668吨二氧化碳当量,因森林碳汇产生的温室气体清除量为7001吨二氧化碳当量。由此可得出,灵山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为-1333吨。”2022年初,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收到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核查证书,其碳排放核算结果获得官方认证,成为全国首个自主负碳区域。

  航行了大约40分钟后,记者登上了这座全国首个“负碳海岛”。在灵山岛渡船码头的等候区,“全国首个负碳海岛”的字样非常醒目。码头上,一艘正在装载垃圾的船只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这艘船是在清运居民们的生活垃圾。岛上日均产生垃圾1.5吨,目前已实现90%外运、10%堆肥处理。”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灵山岛上有1个行政村、3个网格村,共2400余名居民。这个远离城市喧嚣、宛如世外桃源的海岛,在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难题,垃圾处理就是其中之一。“垃圾如何处理是关系减碳的关键,如果垃圾不能完善处理,长此以往,灵山岛将变成一座‘垃圾岛’。”这名工作人员说。

  登岛之后,记者发现,岛上各类垃圾投放区域按照标准划分得清清楚楚,垃圾桶上标记了不同的颜色,垃圾需按分类投放到相应颜色的桶里。记者在垃圾投放点看到,即使是上了年纪的村民,也能够准确按照分类投放垃圾。据了解,在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岛上各村除了不定期给居民发放垃圾分类“明白纸”,让大家明白怎样分类投放垃圾外,还率先制定了《碳普惠激励机制工作方案》,开发了碳普惠平台小程序,设计了低碳行为积分兑换商品活动。

  走在灵山岛上,太阳能板、新能源汽车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环保设备”成为岛上的一大特色。

  “别看现在岛上用的设备这么先进,之前的样子你肯定想像不到。2020年以前,岛上居民大多靠烧煤取暖,节俭点的人家还会上山捡干树枝、枯草,在院子里堆起柴火垛。”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当时要把煤炭运上岛很困难,而且烧煤的碳排放量也大。

  从2020年开始,灵山岛实施“煤改电”,除了铺设海底电缆给岛上供电,还出台奖励政策鼓励居民用电取暖。这样做虽然也有碳排放,但与直接烧煤相比好了很多。“现在灵山岛已有三分之二的住户实现了‘煤改电’。”该工作人员说。

  同时,对燃油车控制存量、禁止增量,也是灵山岛实施多年的政策。通过这一政策,灵山岛上的燃油车被逐步淘汰。今年,灵山岛还申请了多辆新能源微型公交车,既能更好地为上岛游客提供游览观光服务,又能保证居民环保低碳出行。

  眼下,灵山岛正减少岛内化石能源的使用,合理利用周围自然资源,对域内风能、光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大开发力度:灵山岛制定车辆管理办法,严格控制燃油车数量,实现燃油车“零进岛”;开展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试点,已推广新能源车辆12台;完成家庭清洁能源取暖改造344户,比例达到74.3%;安装太阳能路灯209盏,实现太阳能路灯照明全岛全覆盖;推广光伏发电300平方米,累计发电9万千瓦时。

  绿色生产

  渔民变身民宿老板

  空气新鲜、满山绿色、听涛逐浪,生活环境干净整洁有格调,生活方式现代绿色有情趣,让灵山岛发展旅游业有了核心竞争力。游客们纷至沓来,让居民的生产生活逐渐发生改变。

  在灵山岛,有一对著名的“海岛之恋”夫妇——孙洪玉与陈国社。今年60多岁的陈国社是土生土长的灵山岛人,原先一直从事养殖业,后来随着灵山岛“负碳海岛”的建设,他的“生产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开展“负碳海岛”建设以来,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拿出举措,真金白银鼓励居民改变传统,采取更为“绿色”的生产方式。陈国社拿着补贴得来的5万元,扩大自家原有住房,办起了民宿,从传统的渔民变为民宿老板。

  “我们还通过代办手续、引流客源等方式,帮助陈国社扩大民宿规模,同时不断配套完善道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改善游客体验。现在,老陈的民宿办得红红火火,年收入几十万元。”灵山岛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陈国社的经历是岛上居民转变传统生产方式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随着环境改善和擦亮“负碳”招牌,灵山岛的文旅事业稳步提升,甚至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回岛创业。据了解,目前岛上已建成近200家特色民宿、两处海洋牧场,形成了旅游业态集聚效应。

  绿色发展

  “负碳”也有经济价值

  今年初,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又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在由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组织专家开展的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竞争性评审中,灵山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脱颖而出,获得中央财政资金4亿元支持。

  这笔资金将用于海岛的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如山林修复等。山林是灵山岛不可或缺的生态资源之一,是海岛的“绿肺”,目前,灵山岛正对海岸带16.07公顷的植被生态进行补植。

  灵山岛一直行进在减碳的道路上,而减碳带来的收益显而易见。“以欧盟碳交易市场价格计算,灵山岛2020年产生的1333吨‘负碳’价值60多万元。随着灵山岛减碳行动的深入实施,未来的经济价值会越来越高。”工作人员介绍说。

  “作为‘负碳试验田’,我们所做的减碳工作,更为珍贵的还是收获的经验。”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全国各地已开展了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等试点工作,灵山岛在“负碳海岛”建设上取得的经验成果,可为我国区域性“负碳”试点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未来的海岛经济发展将与减碳密不可分,而眼下的灵山岛,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已经蔚然成风。说起灵山岛的发展方向,该位工作人员介绍:灵山岛将发展高端休闲旅游产业,开发康养度假、科普研学等旅游产品,配套完善的服务设施,引导民宿、“渔家宴”向绿色、生态、环保、品质化方向转型,全力打造北方知名的旅游度假目的地、独具特色的自然保护区。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张孝鹏 通讯员 丁大千 摄影报道(除署名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教育
   第A04版:深读
   第A05版:城市更新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第A06版: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第A07版:今日看点
   第A08版:发布
   第A09版:青岛面孔
   第A10版:爱军之岛 拥军之城
   第A11版:一线探访
   第A12版:都市圈
   第A13版:身边事
   第A14版:健康周刊
   第A15版:医声
   第A16版:常青树周刊
全国首个“负碳海岛”炼成记
青岛早报一线探访A11全国首个“负碳海岛”炼成记 2023-07-11 2 2023年07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