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0:爱军之岛 拥军之城
~~~青大附院门急诊部主任翁韵琦从医20多年不忘军心与仁心 带领团队坚守急诊一线
我们医生看病人,不仅看病也看“人”
青大附院门急诊部主任翁韵琦从医20多年不忘军心与仁心 带领团队坚守急诊一线
工作出色的翁韵琦多次受到表彰。
翁韵琦(前排左二)带领团队研究病案。

  用心回馈社会,用爱守护健康,今年50岁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门急诊部主任、主任医师翁韵琦,同时拥有一颗军心、匠心和医者仁心,曾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近日,他被评为2023年度青岛市最美退役军人。翁韵琦多年来一直从事急诊一线临床工作,尤其擅长心血管急症和重症感染的诊治,在这个“战场”上一次次救死扶伤,一次次为患者抚平伤痛、带来新生。虽然工作压力大、强度高,但是部队生涯的锤炼和医者奉献的初心,让他总是面带笑容、和蔼可亲,忙碌地穿梭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军人本色。他说:“军人精神与医者精神是相通的,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始终不忘军人本色

  1990年,18岁的翁韵琦进入第二军医大学学习临床专业,除了繁重的专业知识学习外,还要进行日常训练。部队生活让他锻炼出强健的体魄,更铸就了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为今后长期奋战在急诊一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翁韵琦退役转业,进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在急诊门诊工作期间,他严格落实各项医疗核心制度,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三级质控网络管理,确保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来约束。“国内的急诊医学从1983年开始发展,至今刚好40年历程。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急诊医学也有30多年的历史,在前辈们的努力下,反复锤炼创新,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全链条模式。”翁韵琦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后,不断完善质量控制和考评指标,每月进行集中检查考评,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

  同事们说,翁韵琦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科室,在查房前摸清每个患者前一天的情况,以便在诊治时做出最正确的判断。从医二十余载,他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与医者仁心,深深扎根在守护生命安全的职业热土中,从无差错事故发生。这种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让他不管走到哪里,无论是门诊坐诊、急诊抢救,还是社区义诊,都能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患者们总是说:“每次来看病,只要见到翁大夫,心里就踏实了。”

  时刻保持待命状态

  翁韵琦每周二要到急诊病房查房,每周三看一天急诊门诊,其他时间还要负责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临床手术。尽管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翁韵琦说:“只要病人需要我,我永远有时间。”

  “上呼吸机,深静脉置管,输血抗休克……”几天前,一名危重症患者被紧急送到医院急诊,翁韵琦一边指挥医护人员快速接诊,一边动手紧急施救。抢救患者生命是急诊医护人员的第一使命。翁韵琦介绍,急诊医学科突发情况多、工作节奏快,很多急性心梗、消化道出血、心力衰竭等患者都是病情来得急、来得重,或是在其他医院找不到好办法救治才转院而来的,“医护人员必须时刻保持待命状态,面对不同类型、不同症状的患者,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苦练救治技能,才能准确应对突发病情。”翁韵琦和急诊团队的医护人员积累了丰富的一线经验,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练就了快速鉴别病情轻重、快速进行诊断、快速进行适当处理的“三快”本领,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确保每一位急诊患者的病情不被延误。他带领的团队多次在技能大赛中获得个人一等奖和团体一等奖,收到患者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数不胜数。

  急诊医学科是与疾病斗争的“急先锋”,扎根在此,翁韵琦无怨无悔,他心系那些从外院转来的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治和抢救,心系那些经常到急诊“报到”的“熟面孔”,心系那些家庭困难或遭遇意外事故的患者。与此同时,他还心系始终保持“作战”状态的同事们。在工作中,他是一名“严师”,但在生活中,他更像一位“慈父”。他十年如一日,逢年过节时,总是坚守在急诊门诊的岗位上,把休息的机会留给别人,让外地的年轻医生回家团聚。他总说:“这些孩子们在急诊工作很不容易,平时工作忙没办法回家,趁着节假日,一定得回去看看父母。”

  为了“大家”放弃小家

  2020年初,山东省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翁韵琦所在的急诊门诊就诊。由于准备充分、诊断及时,医护人员仅用了十几分钟就做出诊断,为后续工作积累了宝贵的“青岛经验”。随后,翁韵琦随山东省第七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越是形势严峻,越到关键时刻,越需要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翁韵琦在当地主动要求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他带领党员们拧成一股绳,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迅速开展救治,持续规范完善各项医疗制度,积极参与危重患者会诊,不断优化重症患者诊疗方案,努力提高患者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

  在武汉的重症病房里,翁韵琦视患者如亲人,而他的老父亲在此期间因心梗做手术,他却无法陪在老人身边。这抗疫三年里,翁韵琦有无数个夜晚是在办公室、会议室里度过的,很多时候匆匆吃几口凉透的盒饭,又开始了下一步的工作部署,每天接打的电话更是不计其数,回家后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在老父亲病重入住ICU及离世的那段日子里,他一边认真工作,一边照顾老人……2022年12月,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新十条”后,翁韵琦再次迅速反应,调派优势医疗资源增援发热门诊、急诊门诊、核酸检测门诊,实施“三诊合一”,快速打通了科室界限,完成了1.2万名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救治。

  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在“大家”和“小家”之间,翁韵琦毅然决然选择奔赴抗疫“战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他始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战场虽不同,本色永不改”的铮铮誓言,牢记军人、党员和医者的使命担当,把个人梦想融入医疗事业中,将谋求患者健康作为终身奋斗目标。

  带领团队优化服务

  在全心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翁韵琦也在医院管理岗位上奋战。为了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和医疗服务便捷性,他带领团队完善服务举措,改善医疗环境,更新服务模式,简化就医流程,改进服务态度……一系列“组合拳”不断优化群众健康服务体验,切实提升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一一落实深化。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门急诊部接待的病人数量每天在2万人左右,再加上陪同患者前来的家属,每天有四五万人进出门急诊。面对这么大的人流量,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让来看病的患者不仅身体上得到治疗,更能感受到我们的努力,感受到舒适安心、秩序良好的就医环境。”翁韵琦告诉记者,今年5月份青岛大学附属医院5个院区同时启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百日攻坚行动暨“四送四进四提升”健康促进行动,医院全员动员,实现了从门诊到医护、从后勤到各个院区的全员参与。

  “虽然医学技术在发展,但技术的突破需要很多因素和漫长的过程,而‘服务’的改善相比会更快。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应该医术精细,更应该有人文关怀。”翁韵琦经常对同事们说:“我们医生看病人,不仅是看病,也是看‘人’。”

  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教育
   第A04版:深读
   第A05版:城市更新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第A06版: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第A07版:今日看点
   第A08版:发布
   第A09版:青岛面孔
   第A10版:爱军之岛 拥军之城
   第A11版:一线探访
   第A12版:都市圈
   第A13版:身边事
   第A14版:健康周刊
   第A15版:医声
   第A16版:常青树周刊
我们医生看病人,不仅看病也看“人”
青岛早报爱军之岛 拥军之城A10我们医生看病人,不仅看病也看“人” 2023-07-11 2 2023年07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