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6月25日讯 近日,有不少市民在大沽河、产芝水库等水域周边游玩时,发现树木上有规律地出现了一些硕大的“蚕茧”,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原来,这些“蚕茧”之中包裹的是人工繁育的周氏啮小蜂,它们是防治害虫美国白蛾的“森林小卫士”。
目前正值美国白蛾第一代幼虫下树化蛹的关键时期,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组织对胶州市大沽河沿岸、莱西市产芝水库南侧林带、即墨区温泉街道等重点防治区域陆续释放3亿余头周氏啮小蜂,实施“以虫治虫”,积极有效防治美国白蛾等鳞翅目害虫,全力降低全市重点林区虫口密度。
6月25日上午,在胶州市大沽河岸、大麻湾桥北的一处林子,青岛林业植物医院的工作人员们将一个个柞蚕蛹挂到树上。青岛林业植物医院高级工程师惠学娟介绍,胶州市要在本周内放完1万个柞蚕蛹,每一个柞蚕蛹孕育着5000头周氏啮小蜂。黑色的周氏啮小蜂飞行能力很强,很快飞到了它的寄主美国白蛾的蛹里。
美国白蛾是一种典型的多食性害虫,寄主十分广泛,危害600多种植物。若防控措施不科学,会导致森林树木生长量急剧下降,树木死亡,还会危害农作物正常生长,对城市绿化景观造成严重危害。
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蛹期的一种优势寄生蜂,能寄生于美国白蛾等多种鳞翅目食叶害虫的蛹中,从而杀死害虫。
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如看到树上的柞蚕蛹,不要去摘取,以防造成寄生在里面的小蜂死亡,影响防治效果。羽化后的小蜂体长1毫米左右,无蜂针,不攻击人,仅对美国白蛾等鳞翅目有害生物“情有独钟”,且对环境友好。
近年来,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通过释放生物天敌,既可以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效果,又可以实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除了释放周氏啮小蜂,2023年,在崂山区、西海岸新区的部分松材线虫病疫点小范围投放了生物天敌——管氏肿腿蜂和花绒寄甲700余万头,用于防治松材线虫媒介昆虫松褐天牛,达到了预期的防治效果。今年,全市计划扩大投放范围,在崂山区、西海岸新区、浮山森林公园等重要旅游区域继续投放管氏肿腿蜂1350万头、花绒寄甲135万头。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马妮娜 通讯员 周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