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大数据是城市发展的“晴雨表”。2023年青岛用电大数据正式发布。2023年,全市全社会用电量622.87亿千瓦时、位居全省第5位,增长率8.05%、位居全省第9位,比全省平均增长率高2.67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323.89亿千瓦时、位居全省第8位,增长率7.22%、位居全省第8位,比全省平均增长率高3.02个百分点。2023年青岛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08.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2%。
青岛用电量全省排第五
数据显示,2023年,山东全省用电量7965.59亿千万时。青岛全年用电量622.87亿千瓦时、位居全省第5位,排名前五位的城市分别是滨州、潍坊、聊城、临沂、青岛。排名第一的滨州2023年全年用电量为1178.93亿千瓦时。
从全市各区(市)用电量完成情况来看,用电量排名前五位的区(市)分别是西海岸新区、即墨区、城阳区、平度市、胶州市。值得关注的是,全年用电量排名前五位的区(市)均为非主城区,这也与近年来制造业企业搬迁至西海岸新区、即墨区、胶州市、城阳区等区(市)紧密相关。
排名第一的西海岸新区全年用电量199.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51%;即墨区全年用电量75.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81%;城阳区全年用电量70.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32%;平度市全年用电量63.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0%;胶州市全年用电量57.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95%。
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22%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电力则是工业的“粮食”。数据显示,2023年,青岛工业用电量323.89亿千瓦时、位居全省第8位,增长率7.22%、位居全省第8位,比全省平均增长率高3.02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纳入统计的31个工业门类中,用电量最高的行业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去年全年用电量为37.05亿千瓦时,增长率为5.26%。高端化工是青岛七大传统产业之一。青岛正通过大力推动高端化工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炼化一体化步伐,实现全产业链整体跃升。近日,我国首座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落户董家口经济区,该储罐是目前全球容量最大的天然气储罐。2023年9月份,青岛市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董家口园区)揭牌,是目前青岛面积最大的市级产业专业园区。目前,已落地海湾化学、青岛特钢、双星轮胎、金能化学、益凯新材料等总投资912亿元的重点项目65个,入驻企业49家。
用电量排名第二的工业门类为金属制品业,2023年全年用电量27.5亿千瓦时。新材料产业是全国、全球竞相发力的产业,这一产业直接决定着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成色。2022年,青岛市将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确定为十大新兴产业链之一。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是青岛金属材料行业的代表,其通过搬迁和重组,持续加大研发、技改、环保、智慧智造升级,在产品研发、绿色低碳、数智化建设等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青岛特钢瞄准世界特钢发展前沿,为潍柴动力、山推、济南重汽、徐工等先进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强力支撑,产品还出口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或地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实力,企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用电量靠前。2023年全年用电量2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6%。世界橡胶看中国,中国橡胶看青岛。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青岛橡胶轮胎产业就凭借对技术的重视从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产业高地。近年来,青岛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发展迅速。根据市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1-11月份青岛市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青岛橡胶轮胎产业基础雄厚,目前已成为青岛最重要的产业集群之一,正加快向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迈进。青岛诞生了赛轮、双星、森麒麟等多家知名轮胎企业。
迎峰度夏期间用电量同比增10.9%
2023年迎峰度夏期间,青岛市实现全社会用电量121.6亿千瓦时,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0.9%。随着重大项目密集落地及旅游业爆发增长,全市基础用电负荷迅猛增长,全市电网日平均最高负荷较上年同期增长9.4%,日最高负荷突破1100万千瓦达10天、突破1000万千瓦达35天,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天、26天。
市发展改革委、国网青岛供电公司超前谋划、积极应对迎峰度夏,多措并举确保电力可靠供应,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聚焦电网补强与增供稳供,城市核心区供电能力同比提升8.8%。通过新技术有效优化电网负载,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期间全市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首次实现全市电网“零”过载设备,电网运行管理效果全国领先。加快构建新能源保障能力,今年以来累计服务150兆瓦新能源场站高效并网,并网效率同比提升30%。
青岛旅游、住宿餐饮等服务产业发达,2022年各类空调负荷超过500万千瓦,负荷侧灵活调节能力具备较大挖潜空间。度夏前,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国网青岛供电公司联合开展青岛市工商业楼宇中央空调负荷摸排研讨,累计完成622栋楼宇/52.18万千瓦空调负荷精细摸排,全省首家实现106台/0.1万千瓦中央空调负荷接入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突破出台空调负荷调控政策,依托市县两级负荷管理中心与国网数科、海信集团强强联合,省内首次通过“云云对接”实现空调负荷实时监测与柔性控制,起到了挖掘灵活调度潜力、保障社会群众生活的双赢作用。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李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