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如何吃饭,食俗的变更,几十年就有天翻地覆的巨变,仅仅看看中国人的一日三餐就非常有趣。
这是问题吗?其实是的。看杨步伟的书,经常会哑然失笑,就是觉得民国时候的食俗与今日已经大不一样,比如他们在北京的时候,那个年代流行一晚上赶场子吃饭,他们夫妇收到的邀请多,于是在第一家吃一口菜,第二家喝一碗汤,第三家喝一杯酒,最后一家赶到的时候,就只能看看盘底,又不能不去,那是得罪人的行为,当时北京的名流,像他们这样的不在少数。
这个习惯进入1949年之后显然消失了,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食品供应体系的计划经济化,这样赶场子吃饭的行为彻底消失了,即使在今天食物供应重新充足,赶场子的也是极少数人,普通人只是默默吃着一日三餐。
在漫长的农业国度的历史中,中国大多数地区都奉行一日两餐的制度,而不是今天的一日三餐,甚至帝王之尊,也常常一日两餐。一日两餐,不仅仅起到节约粮食的作用,还和古老的中国医学理论暗合,很多中医建议“过午不食”,也就是午后不要再多吃,不知道是因为粮食缺乏导致了中国人的胃口不佳,导致了相应的医学理论,还是因为医学理论的流行,导致了人们逐步形成了两餐的习俗。
当然,很多富庶地区,粮食并不紧张,会赞成人们多吃,并且形成了餐与餐之间增加点心的特点,在中国富裕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个特点特别明显。迄今为止,那里还流行大量的点心,“正餐之外的食物补充”,类似英国的下午茶上搭配的点心,而且也是甜咸具备。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日三餐还是两餐,应该归属于食物供应体系的充足与否,而不仅仅是养生理论。
随着现代粮食供应的充足,一日三餐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流用餐习惯。大城市的早餐,尤其是北京、上海这种特大城市的早餐是最无趣的,如果你不能在酒店享受早餐,那么你在街上也难以寻觅到合胃口的早餐,但是在二十年前,城市发展还没有这么大的时候,还并不是这样。半个世纪前,节奏缓慢的北京、上海都有自己极具特点的早餐。上海早餐中,干的是烧饼、油条,用糯米包裹着油炸食物的粢饭团,还有豆浆,号称“四大金刚”,意味着支撑了整个城市胃口的四样东西,流食则有馄饨、面条,还有泡饭,就泡饭的咸菜一般有四到五种,包括皮蛋、榨菜、酱瓜,有时候有咸鸭蛋,包括切成小段的油条,蘸酱油吃,可以说,这么丰盛的早餐吃过后,人们一般有精神去进行上午的劳动,无论在办公室还是车间里。
北京的早餐与上海完全不同,拿稀的来说,有用绿豆发酵而成的豆汁,有上面浇了黄花、蘑菇、牛肉做的卤汁的豆腐脑,还有各种汤面,馄饨,粥。最让人意外的是有大量猪内脏做成的特色小吃,包括拿猪肠子和猪脾脏混合煮熟再勾芡的炒肝,还有各种久煮的内脏,混合成奇异味道的老汤卤煮,吃的时候在上面加烧饼。炸的东西有油饼、油条,还有大量的芝麻酱烧饼、糖烧饼、椒盐烧饼,显示自己是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城市,都是非常耐饥的食物。虽然是早餐,不过也保证了供应大量的热量和营养。这点上,北京和上海类似。
可是随着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大城市已经不能容忍这些需要大量时间制作,并且大量时间吃的慢节奏早餐,而取代以各种快餐食物,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早餐成为很多人认可的干净早餐,不过也很乏味,上面所说的那些早餐食物,反而很多成了特色餐厅里的品类,有些东西成了夜宵,比如上海一家馄饨摊最近还上了米其林榜单,半夜两三点还有人吃。
除了肯德基,还有就是各种路边小摊,销售早已经做好的烧饼,现烤的稀面,上面加鸡蛋成的煎蛋饼,还有规模化生产的馒头、包子、豆浆,在大城市,就不要奢望随时可见的美好早餐了。
相比之下,中国其他城市的早餐要明显好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北方城市可以找到无数的热汤面馆,这里的面条是现煮的,暖暖的汤可以保证你的胃部舒服,南方城市则是用米粉取代了面条。很多地方,精于制造面条、米粉的汤,用猪肉、羊肉和牛肉炖很久,以便让这些早餐的味道更鲜美,上面再加上各种肉类、禽类和鱼类,各种香料和辅助佐料,成为当地驰名的特产。比较知名的有苏州的各式面条,湖南、广西的米粉,四川的酸辣粉,南京的皮肚面,还有湖北的热干面。
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午餐吃得很不好,因为上班的原因,他们中午的午休时间并不多。尤其是大城市,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很多中国人是通过随便从家里携带饭食,或者去工作地点附近的小餐馆解决的。只有生意人,或者特殊人群会有大量时间应酬,他们应酬的内容包括一顿正式的午餐,还有酒。
一顿正式的午餐,在中国的官方说法里,叫作四菜一汤,这里面一定有主要的荤菜,可能是鱼,也可能是肉,或者禽类,还有荤素搭配的炒菜,最后还有纯粹的蔬菜。主食,视乎南方还是北方,南方可以是米饭,炒米饭,或者米粉,北方往往是面条和水饺。因为这顿午饭占用了大量工作时间,在最近的若干年内,很多地方的午餐不再饮酒,热闹的午餐场景也随之减少。
随着互联网上的叫餐软件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简餐、定食、健康餐取代了以往了繁杂的午饭。很多人已经习惯于把吃饭的享受放在晚餐时间,这点和西方国家一样,但晚餐吃得过多难以消化,也导致了城市人群越来越肥胖。
只有在小城市,或者农村地区,才有大量的午餐时间,可是这个时候,很多孩子在上学,或者很多人们宁愿把时间花在午觉上,所以中国人的午餐一般不及晚餐重要。晚餐是中国人的放松时间,无论对于家庭聚会还是朋友聚餐,多数中国人都是晚上大吃一顿的。也因此,越来越多的餐厅开始在午间停止营业,或者推出特价套餐,到晚上开始漫长的营业时间,可能是从5点一直到晚上10点后,尤其是大城市的餐厅,小城市还维持着8点左右关门的习惯。晚餐是多数餐厅的黄金时间,很多晚餐会搭配酒,而且是各种酒类都有,最小的餐馆也有廉价白酒和啤酒。不管什么类型的餐厅,晚餐一定是繁忙的,如果晚餐时间门可罗雀,则这家餐厅快要关门了。
火锅也成为许多中国城市的晚餐首选,主要还是这种食用方式需要大量时间,搭配啤酒,可轻易消磨掉一个晚上。多少年来,中国的营养专家一直教育大多数人午饭吃好,晚餐吃少,可是因为工作时间的规定,多数人是正好相反,这是目前结构下的中国人的一日三餐的吃饭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