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12:琴岛
◆郑国
一篇来自110年前的青岛游记

  110年前,日本和德国为争夺青岛,爆发了日德战争。旅居青岛的抚瑟被迫离青返沪,写下了《青岛回顾记》,发表在由梁启超主导的《大中华》杂志第1卷第3期。该文记叙了作者自1914年3月22日至8月22日期间,赴青岛谋职的所见所闻所感,距今正好110周年。《大中华》杂志是一战后国内重要的出版物,以“养成国民世界知识,增进国民人格,研究事理真相,为朝野上下指南针”为宗旨。1921年,该游记又被收入中华书局编选《新游记汇刊》,文末附有编者的高度评价,认为“此记叙述青岛对于形势之重要,德人之设备,日人之深心,以及风土人情,其他琐事,靡不详尽,诚我国一痛史,而游记之最有价值者也”,全面阐发了该游记的重要价值。

  本篇游记先交代对青岛“桃源”的艳羡之情,继而因应约赴青岛谋生计而欣然成行,奈何适逢日德战争,“匆促万端,只身之外,几无长物,并日记之短册,亦忘取携,同殉青岛”,仓皇返回上海。记事之外,文章穿插着对青岛地形地貌、区划沿革、建设成就、风土人情甚至日德战争期间双方兵力配备等事无巨细的描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在殖民地之上有感而发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作者交友广泛,有卫礼贤、劳乃宣、周叔弢等社会名流,显示其不一般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

  未到青岛之前,作者对青岛心向往之,“每有故旧自青岛来,辄道彼中风物之静,民情之朴,德人治理之整肃,几于夜不闭户,世界桃源,当首屈一指。向蔷庵师与某君书,曾有此桃源中人语。何从舆论秦汉以下事,岂嫉之欤。草草劳人无时获此佳境,一息存肩,殆亦因羡而生妬也。”经考证,作者曾在张謇创办的南通师范学校求学。张謇号蔷庵,清末状元,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金融家、慈善家。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到达青岛后,作者对青岛城市的第一印象是,“水天一碧,波澜不惊,岛屿错落,岗岭四合,一种肃穆森静之气象,真别有世界”。此处“岗岭四合”出自苏轼《放鹤亭记》“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同时,他为此地人情质朴所折服,城市管理井然有序,码头服务人员主动善意帮助搬运行李,“其第一事之可喜者,即可知此间人之忠实”。

  作者此番来青岛纯为谋生,“有友人介绍青岛一馆,且可兼任德人所设之学校教员”。笔者猜测应为礼贤书院,因为游记提到有学生为诸城刘少文。此人后来成为青岛著名的教育家和诗人,有《青岛百吟》《秋溪诗稿》等著作传世。教学之余,作者对青岛做了全方位的观察和记录,涉及地理形势、德人成就、华人境遇等。就地理形势而言,他从地形地貌角度分析德国强租胶州湾的深层原因,“德国一面短狭之海滨,何从梦此良好军港,兹则缘環并阙之两端,而附以旱岛,皆其根据地。其遭他人之深嫉,非无故也。自德人割有胶澳后,旧有名称一律新之,改玉改步,令人不胜沧桑之痛。”灭其国必先去其史。德占青岛后,其地名街道等几乎全部改为德人名称。为此,作者带着强烈的民族情感,考证原有地名,“以其地属即墨与胶州也,求中人所绘地图,考证中国之旧名,止有光绪末年即墨廪贡生某曾绘一纸,未知为实测也,抑依据德用之图。又力求即墨县志,辗转搜索,乃于章一山先生处得之,系德博士尉礼贤所藏。然颇失望,以无可供考证”。从交游言,此处谈到的章一山即章梫,名正耀,字立光,号一山,浙江省三门县海游人,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此时章氏正受聘于卫礼贤尊孔文社。

  游记对德国人在青岛取得成就深为赞叹。此地原为荒芜之地,“地滨海隅,高下起伏,直同石田,不仅草木不繁,亦且童童无土。”十五年后,高下立现,“辛亥以后,寓公一依以为桃源,骤增数千户,市面为之大旺,而地价亦因之大昂。尤妙者,德人获利有迥出意料之外”。德国给青岛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在饱览错落有致的德式建筑之余,作者依旧刻意寻求旧有中国的遗迹,力证青岛为故土。游记提到,“余自抵岛后,颇思觅土居,以觇旧日之建筑式,竟未之见。高下错落,一望皆红瓦蜂窗,德式之制为多,已无平居下户矣。后乃寻得一海神庙,颇完整中国旧式,仅此而已”。此海神庙应为今天的天后宫,但对其中“大书深刻,多半颂扬德督之纪功碑”非常厌恶,称“为之不怡累日”。同时,作者看到德国殖民统治下,百姓不堪压榨,生活凄惨,“每亩额征向止三分以至四分。自德人收为版图,忽征至四角,以苏松视之,曾不为苛,然平民担负骤增十倍之重,入不给供,往往雉经而死,惨目伤心无可呼吁”。青岛虽建设神速,环境有序,但毕竟是殖民地,华人低人一等,往往遭受非人待遇, “非我种类,其心必异吾人,而沉沦于异族之下,宁有幸理”,令人无限唏嘘。作者亲眼所见数起洋人欺压华人的场景。一起是德人追拿往铁道扔石子的小孩,“德人忿而握其一股,头目倒悬,大步如飞,提之而去,止见小儿手足搔动而已”。另一起是放警犬追赶随意翻越铁路的行人,“犬疾如矢,瞥眼而过,竟啮得若人衣角,而待洋人来获,是又以猎兽之法待华人。”鲁迅先生曾在《准风月谈黄祸》一文中提到,“有一个人在德国治下的青岛所见的现实,却是一个苦孩子弄脏了电柱,就被白色巡捕提着脚,像中国人的对付鸭子一样,倒提而去了。”这与本篇游记的描述几乎一致,推测鲁迅应读过该文,可见本游记影响之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深刻影响着青岛的发展走向。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进攻青岛。此前,作者身处其中,感受明显,自述1914年7月10日开始,“世界桃源自是乃逢惨运矣。”在当天上午10点,胶澳总督贸然宣布戒严,征召民夫及战时物资,一时造成“全埠大起恐慌”,以致粮价大涨、银行关门、出青车票价格猛涨且难购买,“往济南者纷纷满车,至不能容,三等票价,均照头等”。自此至8月22日离青,游记开始侧重战前的青岛变化,包括应对之策等,感叹没有国家的强大,不可能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欲行不能,欲留不可,人人如临深渊,舍此更无去路。依人俯仰,至足浩叹。孰使之然而然,呜呼,国力”!青岛蒙尘前,作者参加了由卫礼贤任会长的青岛红十字会。该会以礼贤书院图书馆为会址,劳乃宣、章一山、周叔弢以及作者等四人负责会计等具体事务。

  居青期间,作者常与好友刘朴生结伴游玩青岛沿海,其位置应为今天栈桥附近,“对面海中群山如屏,烟云出没,变化无穷,且有埠伸出海中一百数十丈,宽四丈有零,呼吸海天空气,实无逾于此”。文章提到二人除非特殊天气,每天都到此处闲坐,“必俟夕阳西下明月东升而后归。其所见者,则波涛壮阔,帆船点点,远海之中时见汽船隐现,轻烟一缕,横亘天际”。今天读来,青岛自然风光在作者笔下别有胜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首版
   第02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3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城事·专题
   第06版:清廉之岛
   第07版:专版
   第08版:未来教育
   第09版:艺术青岛
   第10版:城市艺术
   第11版:青报读书
   第12版:琴岛
阳光照在东南崖
冰糖葫芦(外三首)
旅游之美
一篇来自110年前的青岛游记
青岛日报琴岛12一篇来自110年前的青岛游记 2024-03-11 2 2024年03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