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聚焦新质生产力作出科学部署,为各地谋划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法论,指明了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方向和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刚刚过去的2023年,青岛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带动经济体量持续攀升——全年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站上新的起点,青岛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把握产业跃迁的内在规律,大胆突破、果敢布局,全力探索新质生产力快速形成的“青岛路径”。
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就是对产业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塑的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对未来产业20%的投入和布局,将为以后带来80%的收益。青岛要敢于向未来布局,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要加快集群式发展,同时,积极抢占基因与细胞、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空天技术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但必须注意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另起炉灶。青岛在家电、轨道交通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领域拥有较强比较优势,要顺应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产业升级方向,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再造”,不断开辟产业发展新空间。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的质的跃升,极大依赖前沿技术突破和颠覆性创新。青岛要发挥自身科创领域的优势,进一步集聚高端要素,发挥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创新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构建基础科研体系、建强研发机构队伍,建立完善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但并不简单等同于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有机结合,搭建二者之间的桥梁也是青岛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的突破点。要进一步完善技术要素市场,畅通“企业出题、院所解题”合作渠道,推动产学研深入对接合作。同时,聚焦重点产业链,主动布局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项目,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是对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破除那些束缚资源要素更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推动先进生产力更好发展。要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的打造要不断进阶,切实降低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全面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建设新兴产业专业园区等创新性工作举措和打法要进一步完善,持续优化“1个工作专班、1个发展规划、1支产业基金、1个专业招商团队、1个综合政策”的“5个1”工作机制,着力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保障能力,形成对新兴产业项目的强吸引力。
要将青岛的开放优势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胜势。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前沿科技属性意味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拓宽视野、放大坐标。要加快推进青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形成多向度的陆海联运战略通道体系,以“强枢纽”汇聚“大流量”,深度链接国内外资源。要建好用好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发挥各重点功能区政策功能叠加优势,加大开放创新力度。要以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重大会议活动为平台,打造国际交流“大窗口”,拓展国际友城“朋友圈”。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向“新”而行,青岛就能以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