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协同”推动慢病精细化管理
市北区率先创新实施慢病包干指导服务模式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瑞新
通讯员 殷龙
本报讯 日前,市北区率先创新实施慢病包干指导服务模式暨开展首批中医医师“学践式跟师学徒”活动启动仪式举行,旨在提高辖区中医医师技术水平和基层服务能力。
率先创新实施慢病包干指导服务是对“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病管理模式的一种有效创新探索实践,将依托三级医院专家优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底保障及党建引领片区网格,形成“三级协同”的综合医疗服务,全面实现慢病精细化管理。据了解,针对街道慢病患者较多的实际,市海慈医疗集团与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新建立科室包干慢病专病服务模式,由海慈医疗集团心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分别包干23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血压、糖尿病等5种慢病共50364人的指导服务工作;双方建立慢病专病联络员服务模式,海慈医疗集团选拔经验丰富医师14人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23人建立“一对一”联系,成立慢病服务指导群14个,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第一时间服务群众。
首批中医医师“学践式跟师学徒”活动将从基层公立私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选拔中医医师9人,师从海慈医疗集团心内一科、针灸科、呼吸科、治未病科等7位科主任、9位副主任医师,按照“师带徒”重经典、重实践、重结合、重创新传承模式,9名基层中医医师利用一年时间,半脱产方式,参加老师门诊接诊、巡诊查房、学习实践、病例讨论等工作,通过“学践式”——学习中医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中医创新传承实践能力。
据市北区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牟荟如介绍,下一步,市北区将加强慢病精细化管理,海慈医疗集团业务科室和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互通联动机制,定期沟通,优化服务流程;实施海慈医疗集团科室包干机构、双方建立联络员双层包干模式,发挥好已建立慢病14个指导服务群、现场指导等阵地作用;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借助海慈医疗集团专家指导、上门服务、健康讲堂等机遇,联合用力,抓好问题整改,以问题促落实,有效提高群众满意度。
创新“轮值领学”学习模式
合肥路街道设立“轮值周老师”,让党员们“换位体验”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瑞新
通讯员 张惠
本报讯 告别“你讲我听、你说我记”“读报纸、学文件、看视频”的单一学习模式,市北区合肥路街道机关支部创新“轮值领学”学习模式,设立“轮值周老师”,让党员们“换位体验”,确保周学习既严谨规范又灵活多样,形成了“人人参与促提升,互学互鉴共进步”的学习氛围。
“轮值周老师”由科室党员干部轮流上台担任,结合科室职能、业务特点、重点工作、理论政策等方面系统讲解,既丰富了机关党员干部专业知识,将不同科室的工作思路和理念融入支部工作,又进一步提升个人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以讲促学,以学促干,营造互学互鉴、守正创新的浓厚氛围。
据了解,自活动开展以来,合肥路街道机关支部利用每周四下午党员集中学习时间开展1期轮值领学课堂,推进支部学习教育常态化,确保学习全覆盖。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13期领学课堂,切实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下一步,合肥路街道机关支部将不断完善轮值领学制度、丰富轮值学习形式、深化活动内涵,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以集聚效应凸显轮值成果,真正让支部党员“动”起来、支部活动“活”起来、支部建设“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