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晓婷
借网络视听之风,传中华文化之美。8月24日上午,2023年中国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峰会“文化传承发展”主论坛成功举办,邀请在文化传承发展研究和网络视听创作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知名学者、作家、导演等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创作者作主旨演讲。
网络视听是互联网时代文化的新业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围绕“文化传承发展”开展研讨、深入交流互鉴,探索文化传承与融媒创新的内在联系,网络视听精品创作,正搭建起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恒久魅力的桥梁。
“艺术+科技”激活线上文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以“山海怡人”表达对青岛这座城市的感受。作为首位作主旨演讲的嘉宾,她带来了国话“艺术+科技”融合创新的最新探索。
去年11月,中国国家话剧院首部话剧文献作品《抗战中的文艺》首次与抖音开展直播合作,并连通12家网络平台,尝试付费演播,全平台观看达到5000万人次。在田沁鑫看来,正是“文献+戏剧+装置+影像”的方式,超越了传统剧场的限制,把艺术作品传递给更多网络观众,让戏剧从小众的线下观看艺术更新为网络视听的大众精神食粮,为中国戏剧的广泛传播作出积极探索。
“年轻人是中国网民中活跃度、参与度最高的群体,是中国网络文化传播主体,以年轻人视角互联沟通,激发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鸣,是扩大传播范围的必要途径。”在田沁鑫看来,激发年轻人共鸣,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就在论坛举办的同时,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正在山东举办。两位青年导演的原创话剧,用当代视角和表现手法对话孔子、问道经典,对儒家文化实施现代化转译,此外,还策划了戏剧展演、大师讲堂、艺术工坊等活动,同时开展线上直播,以此激励青年艺术家亲近文化发祥地,激发创造新活力。
“中国国家话剧院将继续探索创作更多的网络视听精品,以满足观众线上欣赏文艺的需求。”田沁鑫说。
“数字敦煌”广受关注
2023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云游敦煌、数字藏经洞、敦煌超感知影像……近年来,敦煌文化的传承创新在国内外引发广泛关注。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馆员赵声良分享了敦煌以网络视听精品内容创作开展文化“两创”的实践探索。
“我们今年开始做云游敦煌的视频,通过中英文讲解短视频,效果非常好。利用网络平台向海内外传送敦煌文化节目,拿着手机在家里就可以看到敦煌。”在赵声良的讲述中,现场观众一同走入了数字化的敦煌艺术世界。近年来,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化技术,不断重塑敦煌文化在新媒体端的传播路径,基于敦煌壁画、彩塑、敦煌文献,陆续推出了《敦煌岁时节令》《和光敦煌》《吾爱敦煌》等数字创意文化产品。其中,《敦煌岁时节令》以“传承、人文、诗意、生活”为核心理念,将敦煌文化融入中国传统节日及二十四节气中,使其更具多元性。从藏经洞出土的文献中,研究人员找到相关记载,同时在壁画中找到与节气相对应的画面实行再加工、再创作,最终让传承人文诗意生活的精品创作为人们带来文化的享受和美的愉悦。
敦煌石窟艺术蜚声中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源库,是辉煌璀璨历史文化的重要标识。赵声良坦言,希望通过开展文化“两创”,让更多的人喜欢敦煌文化,让更多人从敦煌文化中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自信和灵感,创作更多文艺精品。
以传统文化注入创意灵感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网络视听精品内容创作场景搭建重要的源头活水。
提起中国动漫,孙悟空是最经典的IP之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最具形象代表性的孙悟空,见证着中国动画人在不断变迁的时代环境下,探索如何更好用动画影片讲好中国故事的历程。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典美术片经过多轮的画面和声音修复,实现从高清、2K、4K等数字化的升级,满足了网络时代受众的观影体验需求。据估算,美影与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视频、B站等主流媒体视频平台持续合作,覆盖用户超过8亿,总播放数超过83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速达介绍,美影的作品已经从手机、PC、Pad小屏终端迈向数字电视以及大屏市场,实现了网络平台的全覆盖。
以更生动有趣的视听表达方式,开拓少年儿童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少年儿童心灵,是推动网络视听精品内容创作高质量发展的探索方向。
“播下种子,静待花开。”凯叔讲故事品牌创始人王凯说,这是他从事儿童网络视听精品内容创作的心态。在他看来,儿童内容创作并非成人创作的降维。要为孩子们重新梳理这些资源,并且搭建引导兴趣的认知场景。通过经典作品,让某一个年龄段的孩子获得某种特定的成长,才是这个过程真正的目的。
从中华文明星河中“摘星借光”
无论是博物馆热,还是热映的《长安三万里》和《封神》第一部,这个夏天,大众市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可,得到了充分印证。
近年来,湖南卫视芒果TV植根中华文化根脉,探索音乐综艺主题表达的新形态,无论是《声生不息·港乐季》还是《声生不息·宝岛季》,都成为以音乐促进心灵契合、增强共同意识的标杆之作。湖南卫视副总监、芒果超媒常务副总编辑、芒果TV常务副总编辑周山聚焦如何在综艺节目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分享了长视频内容创作的探索。
“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给了我们很大的创作信心和创作底气,综艺节目要坚持以思维创新讲好文化故事,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周山介绍,《中国婚礼》《中国有滋味》等节目的成功,正是因为找到了传统文化这一青年文化记忆的最大公约数和全民同根同源的最大公约数。
著名作家、编剧马伯庸是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其代表作《长安十二时辰》是网络视听精品内容创作赋能文旅发展的成功案例,论坛上,他从网络视听精品与城市文化名片构建的角度展开了分享。“怎样利用地方文化创作一部网络视听精品?什么样的网络视听精品能为地方文化赋能?”这是马伯庸在现场抛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他归纳为六个维度,即弘扬文化底蕴、提供新鲜感、总结独一无二特质、契合当下价值观、改造和重构以连接现实以及可转化性。
网络视听领域,“传统文化正流行”。“文化传承发展”主论坛的举办,通过对“文化传承发展”和“媒体融合创新”之间契合点的积极探索,掀开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视听生活新期待的新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