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义
还没下火车,从四川广元来青岛的刘先生就已经找到了工作。K208/5、K206/7次列车,是青岛往来四川省的普速旅客列车,途经6省份。连日来,2023年青岛市务工人员网络招聘大集开进了这趟列车,旅客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在列车上提前找工作。最近,山东大学应届研究生綦慧心在“青雁归巢”活动中,被认定为新一批“校园引才大使”,她详细了解了青岛的重点企业、项目及一系列政策,找到了几个适合自己专业的岗位。在青岛,无论是求职者还是用人单位,大家的普遍感受是就业供需匹配正变得越来越精准。
“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问题已持续多年。在人社部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营销员、快递员、汽车生产线操作工等排在前列。看起来门槛不高的职业,供需矛盾却非常突出。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供需双方信息沟通不畅。过去,很多招聘会往往只强调规模,而在精准对接上做得不够。众多务工人员也不愿去大型招聘会,而更愿意找熟人介绍工作。设在普速列车上的网络招聘会,既有工作人员线下指导,也有大数据作支撑,无疑更为精准。无独有偶,今年市北区的招聘会也有了一系列新变化,变得更多、更小、更专,从侧重“保招聘”转向“保精准”,细分行业领域,努力实现人岗精准匹配。
促进就业供需匹配,需要着力缓解结构性矛盾。精准而又接地气的招聘会,是很好的对接平台,但要实现就业供需匹配,这只是一个开端。当前,突出问题还在于供需双方的结构性矛盾。比如,就业大军千军万马,但在部分制造业企业,一些高技能人才岗位却陷入“招不到”“招不满”的尴尬境遇;乡村振兴需要大量高水平人才,但仍有很多求职者不愿去农村。缓解就业结构矛盾,一方面,需要加强政策引导,破除隐性就业门槛,及时更新就业观念;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供给端的结构和质量优化。为了提升就业技能,增强劳动者与岗位的适配度,去年以来,青岛新增认定就业见习基地310家,发布就业见习岗位1.76万个,精准发力,助求职者掌握一技之长。
促进就业精准匹配,还应着眼未来,关注重点产业。产业关乎城市的未来,城市能提供多少优质就业岗位,与产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人才是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近年来,青岛围绕24条重点产业链,积极引才育才留才。今年是青岛连续第二年开展“青雁归巢”行动,为青年人才回青留青提供全链条、全过程服务。更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青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实施“校地融合发展”,让高校专业与城市产业紧密衔接、精准匹配。这既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也能为城市提供新鲜血液和智力支持。当然,人才培养需要较长周期,而产业发展和人才市场也具备周期性,这就需要提前谋划,合理布局,让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保持长期适配。
就业是民生问题,更是发展问题,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百姓冷暖,一头连着企业运营、宏观经济。希望全社会一起努力,从一场场精准的招聘会开始,全力实现就业的“开门红”,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