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沐源 通讯员 刘永红 李粟
记者从青岛科技大学获悉,在前不久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橡塑技术、装备与市场高峰论坛上,全国橡塑中心授予青岛科技大学退休教师何月梅“中国橡胶机械行业终身成就奖”。
今年96岁高龄的何月梅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代“橡胶人”。30岁时,她主编了全国首本《橡胶机械》教材;76岁时,她才退下教学一线,告别自己挚爱的讲台;91岁时,她仍笔耕不辍,参与编写最新版专业书籍……她用60年的时间,从“零”开始,编写并持续改编了一本“好教材”,照亮了一代又一代“橡胶人”的成长路。
从广东到东北,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何月梅1926年出生于广东番禺,她身躯瘦小,双眸炯炯有神,骨子里似乎有着用不完的劲儿。
解放初期,因祖国建设需要,何月梅在广州华南工学院(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攻读橡胶工艺专业。她和同学们白天、晚上连续上课,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连吃饭都“不舍得”时间去食堂,而是在教室里匆匆解决,就是为了节省一切时间抓紧学习。
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橡胶专业大学生,何月梅由衷感激国家的公费培养,铆足劲头要为祖国和人民多做贡献。
1954年大学毕业后,何月梅被分配到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青岛科技大学前身)任教。距离家乡5000里之外的东北地区,对这个28岁的广东姑娘来说,是那样遥远陌生,而且彼时的她,还要抚育7岁幼女。但是使命在肩,她没有丝毫犹豫,义无反顾地告别家人,独自北上,奔赴祖国最需要她的地方。
何月梅任教的第一个班是调干班,学生们大部分是有6年以上工龄的业务骨干,年龄比较大,实战经验丰富。“我能把这些学生教好吗?”年轻的何老师有些忐忑。当时,学校里连现成的教科书都没有,她只能自己编写讲义。为了把课上好,她天天去其他老师的课堂旁听,做笔记,课后细细研读;同时,她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请教,还经常到工厂去实地考察。
在把实际操作中的知识点一一搞清楚后,初次走上讲台的何月梅能够把理论和实际自如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讲解。学生们对她的教学质量评价很高。
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何月梅就常说:“虽然我是先生,但学生也是我的老师。”教学相长,不耻下问——这样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她的教学生涯。
从零开始,编写全国首本《橡胶机械》教材
1956年,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迁至青岛并改名为青岛橡胶工业学校,何月梅也来到青岛,与广东的家人在这里安家。根据工作需要,当时学校要筹建橡胶机械专业,安排她来讲授橡胶机械课程,还要从零开始编写全国首本《橡胶机械》教材。
如果说橡胶工艺是“软件”,那么橡胶机械就是“硬件”,跨专业教学,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一心想要把课上好的何月梅再次当起了“学生”,她抓紧学习自己欠缺的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那时,在力学、制图、高数等科目的课堂上,人们常能看到她坐在学生们中间认真听课记笔记;在橡胶厂里,人们也能看她向工人师傅学习请教的身影。
“想当好老师,必须先当好学生。”这是何月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了全力以赴编好教材,她用了半年时间到北京橡胶研究设计院、大连橡胶塑料机械厂、沈阳橡胶机械厂等单位找设计图纸和计算书,从中提取计算公式作为教材中的例子,再结合苏联和日本的相关参考书,逐渐充实完善教材。
1956年,青岛橡胶工业学校在全国最早设立橡胶机械专业,当时学生们使用的就是何月梅主编的油印本《橡胶机械》教材。这本中专教材之后又修改升级为本科教材《橡胶机械设计》。
后来,学校的专业设置几经变更,学校也几度更名,但橡胶及其相关专业始终是学科建设发展的主干。在上世纪80年代初,化工部组织全国统编高等学校试用教材时,学校凭借突出的专业实力,成为《橡胶工艺原理》《橡胶机械设计》等教材的主编高校之一。当时的北京化工学院、沈阳化工学院等高校以及各工厂的自办学校,也长期使用这套教材。
退而不休,鲐背之年出版最新专业教材
“在当年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国家公费培养了我们,甚至连生活费都是补贴的。所以我要努力当一名好老师,并且要终身当好老师。”在何月梅朴实的话语中,时时流露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挚爱、对学生的深爱,而她所说的“终身”,也绝不是虚言。
76岁才告别讲台的她并没有闲下来,而是坚持为橡胶事业的发展发挥余热。何月梅从1983年起着手编写《橡胶工业手册》中的《橡胶机械》分册,还参与了这本教材1994年和2016年的两次改版。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全面、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她依然坚持到工厂下一线,多渠道搜集橡胶机械方面的一手资料。后来因为年迈体弱不能亲自考察,她就多方联系从事相关工作的毕业生,详细了解最新设备的情况,及时删除已淘汰的设备资料,不断将新型设备相关图片和数据补充进去。
为了能用电脑编写教材,何月梅又当起了孙子的学生,认真学习电脑的基本应用,鲐背之年还出版了最新的第3版《橡胶机械》手册和高等学校教材《橡胶加工机械》,造福新一代橡胶学子。
践行不言之教,等“走”的时候再当最后一次老师
终身当好老师,何月梅的这个坚定信念还体现在她安排自己的“身后事”上。
上世纪70年代,何月梅带着学生去桂林实习,当时他们住在桂林医专的教学楼上,偶尔能看到医学院的学生们在人体解剖室里实习操作的场景。那时何月梅就明白了,医学专业学生需要上人体解剖课。她随即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
当1983年青岛刚开始有医生号召并带头捐献眼角膜时,何月梅就积极报名,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青岛医学院。1996年,捐赠程序重新规范,70岁的何月梅毫不犹豫地跟红十字会签订了遗体捐赠协议。“走的时候最后再当一次老师,用自己的身体做一个‘不发言’的老师。”她平静地说出这句话,让人感到她瘦小的躯体散发着巨大的能量。
九十余载风雨路,未应磨染是初心。为橡胶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何月梅,无愧于“中国橡胶机械行业终身成就奖”。她如同一盏明灯,燃烧了自己的生命,点亮了学子的人生路,光映橡胶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