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报教育在线 于涛
初秋的大沽河,河水澄碧,两岸稻谷飘香。胶州市李哥庄镇辛疃小学因毗邻大沽河,与水结缘。校长周桂玲带领全体教师,围绕“水”字做文章,挖掘水的内涵和育人功能,打造独树一帜的润泽教育特色。在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学校生源萎缩的趋势下,辛疃小学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典范。
水文化融入环境,无声浸润师生
中华传统文化中流传着许多与水有关的名言,“智者乐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学校从中汲取水的坚韧、智慧、包容、谦逊、灵动等育人之道,提炼出“润泽”这一核心理念。周桂玲认为,润泽就是让教育具有水的精神特质,运用感化、体验、熏陶、唤醒等方式,点化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涵养学生的人格,滋养学生的生命之根。
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学校形成了“创建水一般灵动的学校,培养水一样品格的人”的办学目标,擘画了“每一滴水都能润出一个晶莹的世界”的办学愿景,并构建了精神滋润、教师慧润、文化浸润、课堂涵润、德育温润、家校合润、课程丰润、活动养润8大体系,正式开启“润泽教育”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文化人是学校一以贯之的教育宗旨,环境文化无疑是“润泽教育”最直观的呈现。每天清晨学生走进校园时,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矗立在教学楼上的“做人如水晶莹,做事如水智慧”12字校训。教学楼各层走廊的墙壁上展示着关于水的名言,以及学生“做晶莹小水滴”的成就,实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效果,从而使“润泽教育”的理念凝聚起师生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以水滴石穿精神,培育智慧教师
教育需要智慧,只有智慧型的教师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因此“教师慧润”一直是“润泽教育”的关键。周桂玲来到这所学校后,发现没有规范的教研制度,许多老师缺少教研实践,她便以此为抓手,带领全体学科组坚持每周教研,研讨每节课知识点、重难点、考点、易错点、研讨分层教学的上课模式、习题和作业的分层设置等内容,这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
在实施每周教研前,教师“满堂灌”现象严重。为了改进这一现象,教研组开展“同课同构”活动,不同老师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相互听课,共同改进。这种教研模式让教师们受益匪浅。学校的杨悦秋老师不仅出示了青岛市城乡交流课,更被评为青岛市教学能手。
不仅仅是杨悦秋一人,在这种教研新样态下,学校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和素养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不到三年,学校教学水平便由胶州市D级学校一跃升至A级,这足以印证学校教研的实效。
德育如水润心灵,涵养每朵花开
学生心理健康是其一生成长的保障。在“德育温润”中,学校始终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一环,每个班每学期至少开展6次团体心理活动,而且根据各学段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如低年级侧重入学适应,中年级侧重同伴关系、学会赞美,高年级侧重担当教育、理想教育。
学校更注重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每学期开学前都会以问卷的形式调研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二年级学生小智(化名)入学后经常哭闹着要回家,班主任多次与他交流都找不到突破口。于是,心理教师王伟丽带领小智用色彩描绘情绪,用线条勾勒事件,小智心中的不安、恐慌、焦虑渐渐流淌了出来,再加上老师耐心地疏导,最终小智每天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
为了更好地倾听学生心声,周桂玲还开设了“校长约谈”,定期找“棘手”的孩子交流沟通。渐渐地,许多学生开始主动找周桂玲聊天,分享他们学习的困惑和成长的烦恼。
如今,“润泽教育”已深深根植于学校的土壤中。校本课程《田野里的歌》带领学生实地探究大沽河流域的植物、蔬菜、水产、艺术等,力求丰富学生的见识,实现“课程丰润”;开设黑陶、秧歌、编程、武术等29个社团,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搭建舞台,实现“活动养润”……“润泽教育”为学校注入了鲜活的因子,学校文化氛围浓厚,教师敬业专业,学生阳光自信,全环境育人的教育生态日渐凸显。
近年来,辛疃小学先后荣获青岛市文明校园、青岛市四星级阳光校园、青岛市高水平现代化学校、胶州市教育体育工作优秀单位、胶州市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等殊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