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0:周末·文艺评论
~~~—— 读杨志军《无岸的海》
~~~—— 张毅作品《描述一段记忆》文本细读
~~~
时光对面的象征主义
—— 张毅作品《描述一段记忆》文本细读

  黎权

  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并称为三大艺术创作美学的象征主义,在现代诗与戏剧创作中运用更为广泛。张毅的诗风,着意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暗示抽象的情感与思想。其《描述一段记忆》共四节,可作为张毅象征主义风格诗歌的样本,值得评论家研读解析,以引导大众更好地阅读象征主义风格作品。

  邮筒在时光对面。她从斜坡尽头走来

  随后消失。我说的是一部老电影

  一些人往回走,面孔重叠另一些面孔

  光线渐渐减弱。许多声音在耳边响起

  诗歌第一节写的是时间。“邮筒”作为即将消失的事物,象征过去的时间,为了一封书信,邮筒是值得等待期盼的时间,写信或收信的“她”作为回忆,在脑海里闪现又消失了。诗中的“她”和“女孩”,指值得留恋的、曾经向往和追求的美好事物,“老电影”进一步指明了诗的主题——对过去事物的记录、旧时光的回味、向往追求的重现、情感轨迹的追索,以及对梦想的审视与思考。

  “面孔”“光线”“声音”显然是用直观形象描述抽象的记忆特征:有些人能顺着回忆走回来,大部分人面容模糊,如同昏暗环境下有声无人、有音无形的情景。诗人站在流逝时光的对面,恍若隔岸观火,并以直觉或幻觉里的具体形象,将个人、社会和时代的记忆生动而丰富地呈现出来,体现了象征主义风格的迷人之处。

  大海像史前一样明静,海风日日刮过

  我的楼顶。一艘旧船泊在那里很久了

  渔人反复修补那张破网。沙子从指缝

  滑落瞬间,我看见了时间的反光

  风暴退去后,露出许多礁石和瓦片

  我总在午后去寻找旧地址

  那些破碎的东西总是让我伤心

  这是第二节,“大海”是永恒之物的象征,“海风”则是变化之物的象征。诗人借鉴了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瓦雷里《滨海墓园》中“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的意象,揭示静止与变化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固守“旧船”和“破网”的“渔人”对过去深深眷念,但是时间的反光是扎眼的,类似于对指缝间快速流逝的沙子的刺激反应。“风暴”“礁石”“瓦片”象征变化过程中发生的一桩桩往事与故事,找寻和追思、留恋的情怀难免引发伤感,这是象征主义风格作品对人性深处真实情感婉转曲折的表达,体现张毅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修辞和生硬说教的态度。

  如果相反,非要用生活语言翻译这一节诗的话,就是“永恒固然存在,变化却是常态,虽有人固守根本,但无法阻止时间如沙漏。时间改变事物,让许多人感觉如风暴经过,不复存在的过去,残缺的记忆着实让人感伤”。我知道这样翻译对诗作具有极大破坏性,提出“纯诗”理论的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曾说:“叫出一个事物的名字就会破坏诗的大半乐趣……理想的方法是暗示事物。”我这样明白地将它们说出来,毫无疑问破坏了诗作的神秘感和唯美主义色彩。的确,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是从无到有、超越经验的独立存在,而对象征本体“点名道姓”,显然有悖于诗歌评论的旨意。但是,为了引导普通读者了解象征主义诗歌作品的手法,我也只好出此下策了。

  海边的教堂很老了。牧师的眼在门后闪光

  手中的经书若静夜的花,一页页打开

  我和落日的约会是从那时开始的。我们谈论

  风暴也谈论爱情。女孩就是那年走失的

  教堂后面有个商场,我的朋友开了家酒吧

  人们把假烟换成硬币,然后大谈鱼与鸟类

  陶和刀具。讨价声在夜晚持续不断

  这是第三节,前两行诗中的“教堂”“牧师”“经书”象征了应许与承诺,人们往往因此而前往赴约。然而,“落日”的意象却为“事物即将终结”埋下伏笔,所以赴约的人不仅谈论爱情的永恒,也讨论风暴的聚变,预示美好念想终将走向变化。前文提到象征主义风格能够较好地处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接下来一组意象“商场”和“酒吧”,显然与前面的意象形成对立关系,更难堪的是大自然天赐的“鱼”与“鸟类”,文明传承下来的“陶”与“刀具”,顷刻也变成了商品而充斥于诗歌现场。诗人对工业时代和商业社会的排斥,以及对农耕文明的怀念之情彰显出来,辩证地陈述了变化中的情感体验——旧事物被打破始料未及,甚至让人感到颓丧,鱼龙混杂以及投机取巧令人厌恶,伤害了诗人的美好愿景。在此,象征手法很好地处理了世界在变化当中的不确定性。

  那个女孩走失的消息在夏天传了很久

  从一场大雨到另一场大雨,中间隔了

  一部书的距离,那是一部描写风暴的书

  现在,月色照亮虚幻,汽笛越过星辰

  栖息在生锈驳船上的海鸥,挺立在倾盆

  大雨下。而大海永远像史前一样明静

  最后一节,显然是思辨与总结之诗。“大雨”和“书”象征社会发展、时代前进的步伐与见证,人们需要花较长时间适应场景变化和观念革新。所有的改变都将记录在册,前行的方向却矢志不渝,不经意间已是月朗星稀,前程不再虚幻,汽笛长鸣轻舟早过万重山。即便如此,“生锈驳船”上有“海鸥”在“倾盆大雨”里坚韧守卫,一如大海永恒存在。

  评论家对现代诗歌文本作详尽解读,并不是一件讨好的事情,类似于说破了魔术师的戏法。但是,诗人创作时呕心沥血,穷尽生活经验、文化经验和天赋灵感,务求准确完美地表达创作主旨。他们对具体事物透彻地思考剖析,与其他学者在研究上的作风是一致的,然而诗歌的高级在于它无功利之心,是在用灵魂歌唱。精美诗篇如果不细读出来,不让它得到读者理解并走进心间,其文本一定会在时间泥河里湮没,这将多么遗憾和痛惜。

  作者简介:黎权,青岛市文联签约作家,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新春走基层
   第A03版:新春走基层
   第A04版:大爱青岛
   第A05版:青岛面孔
   第A06版:都市圈
   第A07版:身边事
   第A08版:文体
   第A09版:周末美食
   第A10版:周末·文艺评论
   第A11版:周末·视角
   第A12版:天下
人生之海如何泅渡
时光对面的象征主义
扫码关注“文化青岛”
青岛早报周末·文艺评论A10时光对面的象征主义 2025-01-18 2 2025年01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