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两级办理各类政务服务1630余万件,其中超1250万件通过线上办理;1—11月全市民生支出1083.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4.6%;深入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三年行动,破获案件2200余起,预警劝阻99.5万人次;与基层法院合作全面铺开,“仲裁+调解+诉讼”模式相继落地……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和青岛仲裁办亮出了今年工作成绩单。
市公安局
破获刑事案件1.4万余起。命案发案同比下降33.3%、保持全破,攻坚突破命案积案13起。深入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三年行动,破获案件2200余起,预警劝阻99.5万人次。侦办经济犯罪案件650余起,挽回损失6.6亿余元。完善派出所与“一站式”矛调中心融合治理模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4万余起。排查整治交通安全隐患13.6万余处,依法查处酒驾醉驾2.1万起。
市公安局
违法犯罪类警情同比下降7.9%
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忠诚履职尽责,守护平安稳定,护航发展大局。
纵深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禁毒人民战争、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等系列行动,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破获刑事案件1.4万余起。命案发案同比下降33.3%、保持全破,攻坚突破命案积案13起。深入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三年行动,破获案件2200余起,预警劝阻99.5万人次,预后被骗率降至0.05%,电诈发案数、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39.1%、46.8%。侦办经济犯罪案件650余起,挽回损失6.6亿余元。全链条打击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知识产权领域犯罪,破获案件470余起,切实保障民生安全。
深入实施主动预防警务,加大巡逻密度频次,完善快速响应机制,违法犯罪类警情同比下降7.9%。扎实推进社会稳定风险隐患专项整治,完善派出所与“一站式”矛调中心融合治理模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4万余起。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入推进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排查整治交通安全隐患13.6万余处,依法查处酒驾醉驾2.1万起,精准实施农村地区道路交通管理,全市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保持“双下降”。
系统推进法治公安建设源头治理攻坚,细化完善执法指引120余项,高效运行968110执法管理监督热线,严格规范涉企执法行为,刑事行政案件办结率实现新提升。“一点一策”推进173处交通堵点治理,实施微循环改造42处,推动新增停车泊位1.7万个,优化“全市一个停车场”建设运营,交通运行发展指数保持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升级优化公安“民意110”,汇集“三民”活动、12345热线等21个渠道民意诉求,主动回访、跟踪盯办、闭环落实,12345诉求总量同比下降34%、解决率大幅提升。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服务改革,437个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86个高频事项实现“全程网办”。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今年以来,市区两级办理各类政务服务1630余万件,其中超1250万件通过线上办理。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定制化上门服务4100余次,市民中心全年接待办事群众预计200万人次。在全省率先推行开工、市政公用报装、竣工3个“一件事”改革,办事材料压减75%、办理时限压减80%。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办理各类政务服务1630余万件
今年以来,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聚力群众办事方便、重大项目建设、企业经营发展、公共资源配置等重点领域攻坚突破,获批国家层面改革试点6项,省级层面改革试点26项。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高质量完成国务院办公厅批复的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改革试点。在线上端,打造从事项查询到办理申请再到结果反馈的全流程数字赋能体系,办事材料免填写率63%以上,首次办理通过率94%以上。今年以来,市区两级办理各类政务服务1630余万件,其中超1250万件通过线上办理。在线下端,优化整合服务窗口,拓展增值服务内容,在青岛市民中心开设公用事业、法律等服务专区。结合群众差异化需求,开展出入境、不动产、公积金等周末专场服务44场次,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定制化上门服务4100余次,提供延时、错峰服务17万余次,市民中心全年接待办事群众预计200万人次,“在青岛·青易办”服务品牌进一步塑强。
扎实推进国家住建部批复的项目审批数字化改革试点,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评估,综合排名全国第二。在全省率先推行开工、市政公用报装、竣工3个“一件事”改革,办事材料压减75%、办理时限压减80%。
深化“个转企”、证照联办、跨区迁移等改革,近千家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3万余家企业实现市内跨区经营。
市财政局
争取新增专项债券额度581亿元,11月中旬发行完毕,支持康复大学、青银高速唐山路连接线、齐鲁医院二期等310个重点项目建设,涉及项目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出台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举措,统筹资金超24亿元。1—11月全市民生支出1083.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4.6%,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
市财政局
争取新增专项债券额度581亿元
2024年,市财政局强化重点领域资金和政策支持,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争取新增专项债券额度581亿元,11月中旬发行完毕,支持康复大学、青银高速唐山路连接线、齐鲁医院二期等310个重点项目建设,涉及项目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出台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举措,统筹资金超24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其中,汽车、家电领域补贴资金达18.7亿元,带动消费金额超140亿元。
推动出台“建设科技强市五年行动计划”,建立科技创新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政策期内市财政资金预计投入59.7亿元。财政科技资金“拨改投”规模已达15亿元,对科创项目形成滚动支持。稳步提升人才投入占比,安排人才专项资金8亿元,推出“人才金、人才贷、人才债”,全方位打造财政金融赋能人才链条。
集中财力优先落实民生政策、办好民生实事,1—11月全市民生支出1083.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4.6%,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全市财政就业补助资金支出超10亿元,优化实施用人单位吸纳就业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一揽子”政策,支持城镇新增就业超30万人。支持全市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30所、续建40所,改造农村薄弱幼儿园50所。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七区实现低保标准统一。建立“双挂钩”的社会救助动态调整机制,特困人员、孤困儿童、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标准增幅与低保增幅挂钩,增加困难群体收入。
青岛仲裁办
2024年受理传统案件数量同比增长41.27%,受理互联网案件数量同比增长3260.31%。聘任各行业领域仲裁调解员两批71名,帮助当事人低成本、高质效维权,公益性调解纠纷19673件,争议标的额6.06亿元;调解成功3567件,争议标的额6564万元。受理涉海案件数量同比增长73.24%。
青岛仲裁办
蝉联“全国十佳仲裁机构”
2024年,青岛仲裁办受理传统案件数量同比增长41.27%,受理互联网案件数量同比增长3260.31%。蝉联“全国十佳仲裁机构”,“青岛国际仲裁中心”正式获批挂牌。
深化与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功能区管委、商协会联动,打造“知青仲·亲仲裁”品牌。开展面向重点产业链的服务活动,推动仲裁服务由“链主”企业向全产业链延伸。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建立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纠纷前端化解五方联动机制,协同青岛金融监管局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金融样板。与基层法院合作全面铺开,“仲裁+调解+诉讼”模式在市北、崂山、胶州、莱西、平度等区市相继落地。建好用好多元法律服务中心,聘任各行业领域仲裁调解员两批71名,帮助当事人低成本、高质效维权,公益性调解纠纷19673件,争议标的额6.06亿元;调解成功3567件,争议标的额6564万元。
践行“亲和仲裁”服务理念,制定案件受理服务指南,细化受理流程,网上要素化受理,确保“立得快”。科学增加每周开庭排期数量,严格庭前准备,提高一次开庭审结占比,推行双休日开庭,加强案件办理进展调度,确保“审得快”。健全内部研讨、专家论证、重点案件办理等过程监督机制,出台案件监督工作规定、仲裁庭组成工作指引、类案同裁办理指引,加大裁决后回访力度,确保“裁得好”。
围绕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青岛海事法院联合建立工作衔接机制,补充完善海事海商仲裁员专家库,联合市司法局、市交通运输局开展海事海商法律与实务研讨培训,推动提升青岛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位次。通晓国际仲裁规则、擅长处理海事海商纠纷的仲裁员达到149名,受理涉海案件数量同比增长73.24%。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刘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