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象般温和而坚定的力量,从容面对人生的顺流和逆流。近日,青岛作家杨志军捧出了全新作品《大象》,以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云南各族群众千百年来与大象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生态之美、和谐之美、精神之美,也充分展示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硕果。3月23日,杨志军携新书《大象》在良友书坊·塔楼举行了新书首发式,并与读者们分享了他在这一全新领域的创作心得。
书写大象是写作的宿命
长篇小说《大象》以云南亚洲象群“北上南归”事件为原型,讲述失散数十年的“缅桂花”家族几代大象,在专业的野象保护机构、各族群众帮助下,克服艰难重获团圆,北上返回栖息地的经历。杨志军坦言,接到《大象》的创作任务,是在2022年春节的时候,“当时中国作协的编辑梁鸿鹰打来电话,问我是否有兴趣写一部以大象为主题的作品,我当时就拒绝了,原因也很简单,我既不熟悉西双版纳,也不熟悉大象。”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邀请,令杨志军对大象产生了兴趣,“世界上的动物有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要写大象呢?”于是,杨志军上网搜索大象的新闻,“许多人在解释亚洲象‘北上南归’这个现象的时候给出的原因比较简单,但我认为这其中必然有着复杂的生存问题,以及生态问题。”杨志军坦言,哪怕对于大象这个生物族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仍犹疑能否将其创作成为文学作品,“写作需要情绪,除了既往生活的积累,还需要情感的共鸣,如果没有这种共鸣,长篇小说又怎么能写下去呢?”于是,杨志军悄然来到了西双版纳,深入当地了解民间、百姓们对大象的看法,并重新认识此前所没有接触过的热带雨林。“雨林与大象互为依存,这里的郁闭度很强,却生存着地球上60%的物种,而生活在此的大象,用庞大的身躯开发出象道,就像是为这片雨林打开了一扇窗户,阳光得以照射下来;还有大象的粪便,不仅供给着养料,也在传送运输着种子,作为雨林的旗舰动物,大象在这片生态环境中起到了那么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发现,让杨志军找到了为“大象”写作的共鸣,“这对我是一个挑战,这个领域里没有一样是我熟悉的,但是我必须要接受这个挑战,这是我写作上的宿命,我到了西双版纳,就是为了书写雨林的现状和未来,我要将其写成一部热带雨林生态或者西双版纳动植物方面、自然景观方面的百科全书。”杨志军在动笔书写《大象》之前,找到了这样的一个立足点,“继而开始研究大象,开始跟科学家及其著作对话,从科学家们对这片生态的研究中,找到了书写《大象》的思路。”
用生态观改变旧有观念
“这本书的写作时间与出版时间差不多一样长。”杨志军坦言,《大象》的写作过程,也是他深入研究的过程,这本书差不多写了一年多的时间,于2023年4月完成,直至今年3月才正式出版,这个过程,自然少不了严苛且审慎的创作、出版态度。杨志军告诉记者,小说《大象》涉及到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动物学、植物学,以及大象行为学等,都需要经过专家的认证,“我深感庆幸的是,根据科学家们提供的线索,我以文学的方式有所发挥,他们没有提出异议,但是科学家也会对书中一些有违自然科学常识的部分提出修改意见。”杨志军表示,书中涉及的树种、动物多达几百种,最起码的一个要求就是不违背自然科学知识。
百科全书式的书写,对杨志军而言,只是写作的目的之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大象》的书写改变大家对于生态链条的旧有观念,这也是《大象》着意探讨的部分。杨志军在书中写到西双版纳的绞杀植物,比如榕树缠绕菩提,使其慢慢失去养分,而榕树却日渐参天。在杨志军看来,这种“绞杀”,是人类根据自己的认知局限给出的判断,“雨林有着复杂的生态链条,每一种生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位置,大家都是相对而存在的,人类却总是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定义好与坏。”
诗情画意的文笔献给大地
去年8月份,杨志军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获得了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在颁奖礼上,杨志军饱含深情地表示“文学是没有顶峰的攀登”,而此次书写《大象》则在印证着杨志军的又一次“攀登”,“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载体,写作者付出的都是精神劳动,包括你的思想,你对文本的建构,对书中情节的选择等。”
在《大象》的书写中,杨志军的文笔尤为温柔与诗意,“面对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我的文笔要更加诗情画意,才能对得起这片土地,我用很谦虚的人类笔调描写大象,赞美动物、赞美植物。我要抛弃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站在动物的立场写大象、站在植物角度写雨林历史和现状。”杨志军坦言,书中诠释的“大象精神”,是沉稳、奉献、忍耐、付出,“相反,人类本位主义的看法,是对全球生命共同体的伤害,是大象教会了我们更多的东西。”通过这一次的“试水”,杨志军在他所擅长的青藏高原、都市海洋题材之外,开拓着更多的可能性。
【相关新闻】
“作家的写作课” 正式开讲
日前,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杨志军开讲的首堂“作家的写作课”——《小说是怎样炼成的》在青岛作协“信号沙龙”举行,40余名作家、文学爱好者现场参与活动。
讲座时,杨志军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开启了“作家的写作课”的第一课。课上,杨志军老师与现场听众共同虚构了一部当代小说。小说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以一名普通物业管理员的视角铺陈开停车、噪音、邻里关系等琐事,以正直的物业管理员、好静的知识分子、天真能干的“傻子”、善良的理想主义者等主要人物在纠纷、矛盾、冲突中搭起多线的人物关系,最终在一系列事件推进中揭示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展现出人性的善良与复杂。
“作家的写作课”由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铁流主持。铁流说:“杨志军老师的课令人耳目一新、大饱‘耳’福,这种共同创作的形式使每一位现场参与者获益匪浅。杨志军老师勤奋、敏锐,就像苍穹的雄鹰俯瞰着大地上的万物众生,写出了一部部让读者感受深刻、直抵我们内心的文学作品。他以悲悯的情怀,俯瞰雪山高原,把深情凝结在雪山高原的每一缕纹理里,最后写出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大作《雪山大地》。”据悉,“作家的写作课”将每月举行一期,邀请更多文学大家与岛城文学爱好者现场互动。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良友书坊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