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2:影剧院
~~~看懂王家卫读懂金宇澄 才能更好地聊《繁花》
《繁花》的腔调很有门道
看懂王家卫读懂金宇澄 才能更好地聊《繁花》
《繁花:批注本》内页。
《繁花》成为2024开年大剧。
胡歌饰演的“宝总”带着观众进入时光里的上海。

  2024年的开年大剧,当属王家卫导演的《繁花》。虽然电视剧已近尾声,《繁花》激起的浪花正在奔腾,过于王家卫化的《繁花》让有些观众“上头”,也让某些观众“一头雾水”,但收视率一直“高高在上”;剧中迷人眼的黄河路又在上海火了起来,和平饭店都适时推出的“繁花”套房和套餐十分火爆,一部剧掀起一座城的文旅热,又在《繁花》这部剧验证了。

  《繁花》何以开出繁花?剧中频繁出现的台词“腔调”,很好地定义了这部剧。

  上海腔调、阿宝腔调、玲子们的女性腔调,共同成就一部有“腔调”的《繁花》。剧里剧外,故事与生活。看着《繁花》,观众们也正是沉迷于一种“腔调”,一种上海“腔调”,上海作家金宇澄把这种腔调写成小说文字,香港导演王家卫调成光影故事。妙的是,王家卫抽取了1990年代初的时代感,通过阿宝来看上海的变化,缓缓讲述了上海滩“盖茨比”的故事。这部剧具象化地以个体记忆浓缩时代历程,唤起时代奔腾浪潮中的集体共鸣。

  电视剧的两种讲述 

  一定要看沪语版

  学者许纪霖说《繁花》好看,一定要追沪语版。上海之外的观众也纷纷表示,沪语版比普通话版更有看头。“开始看普通话版本觉得有点普通,切换到沪语版,不曾想‘耳目一新’。”

  王家卫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繁花》是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致敬和回忆。他心中的上海是一个充满情怀、有着独特历史韵味的地方。这种情怀促使他在拍摄过程中更注重画面美感和氛围营造。于是,王家卫视觉风格下,《繁花》腔调十足。为了还原那个色调奢美的年代,剧组复刻了一整个“黄河路”。精致的城市符号凝练成浓郁的上海风情,历尽沧桑的弄堂,乱花迷眼的霓虹灯,人潮涌动的南京路……

  金宇澄的《繁花》原著里有一千多处“不响”,余味悠长。在这些留白之处,读者需要在“不响”中揣摩出上海何以诞生出阿宝、玲子、汪小姐这样的人物。王家卫说:“是什么让阿宝成为宝总,一夜之间成为时代弄潮儿,书里没有体现,我们可以‘补白’相辅相成。”

  王家卫对上海腔调的偏爱,特别推出了两个版本《繁花》,大概上海话讲上海故事,更符合《繁花》腔调。王家卫几乎把今天活跃的上海籍电影明星,全部请来。正如许纪霖所言,“我作为一个上海人听他们讲的一口上海话,感觉是很亲切的。《繁花》讲的不是宏大叙事,它就是日常生活的一个清明上河图,听上海话版,你才能真正领略到里面的妙处。这些上海籍演员的上海话,有几个说得太棒了,像老戏骨游本昌,讲的上海话连我都不会说,这是老一代人带点苏州腔的有点糯,很有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繁花》里的另一种声音——音乐,也是值得品味的。比如具有时代特色的《我们走在大路上》《祝酒歌》,比如几代人耳熟能详的港台流行歌曲:邓丽君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Beyond乐队的《光辉岁月》《喜欢你》《不再犹豫》、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王杰的《安妮》《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草蜢的《红唇的吻》《忘情森巴舞》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流行歌曲也是时代的一种记录。在《繁花》中,王家卫用了许多流行一时的歌曲,紧踩故事推进的节奏,展开了流行乐发展图卷。

  小说的一种注解 

  沈宏非狂批《繁花》

  “这部小说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补白了我六十年代来香港后的上海面貌。《繁花》是上海的《清明上河图》,它是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座城市的发展写照,代表了上海的精气神。《繁花》是让全世界了解上海、上海人以及上海文化的一部辞典。”这是王家卫对小说《繁花》的评价。

  剧集里的故事有限,打开小说可以读到更多。电视剧《繁花》火爆的同时,原著小说《繁花》出了一个新版——《繁花(批注本)》,本书脱胎于金宇澄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繁花》,特邀作家沈宏非批注,著名设计师姜庆共排版设计。《繁花》穿插于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之间,人物在两个时空交错叠替,以独特的沪语和话本式表达,书写了一部上海的繁华传奇。《繁花(批注本)》在原著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方言词汇、特殊表达、重点情节加以批注和鉴赏,解构《繁花》一书的精巧结构和艺术细节,带领读者深入感受《繁花》的美妙世界。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看热闹,多少也得有些门道。“批注的作用,只能提供一些看热闹的门道。”沈宏非说,“一部《繁花》却始终是众声嘈杂,谈兴甚浓,从头到尾响个不停,你一言,我一语,人挤人,话赶话,不分场合,不舍昼夜,一切皆在话下。”对于沪语特辑里出现的台词“洋盘”,沈宏非批注:上海话, 指外行、冤大头和受骗上当者。上海开埠,十六铺码头每日货物开盘,往往给老外买家单开一个高价盘口。又做“佯盘”。“搭界伐”也做了特别详实且通俗易懂的注释:其实上海话最特别的“搭”字词条,应是“搭界”——即“有关”,但使用频率最高的,不是肯定的“搭界”,而是否定的“不搭界”、或其最高等级“浑身不搭界”,而以反问句“搭界伐”出现时,语势最为铿锵有力。对于“阿宝”这个人物,沈宏非根据上海时代特色,点响了原著里诸多的“不响”,明明白白讲给读者。

  作家毛尖评价:金宇澄不响,沈宏非狂批。她读“批注本”,还特别留意到沈宏非不仅充分展现自己食神本色,遇到“菜泡饭”“虾籽鲞鱼”“烂糊三鲜汤”“糯米双酿团”“西湖莼菜羹”这样的地方美食,立马展现专业知识和个人权威,而且一手一脚提溜进汁水丰富的历史人文……

  “上帝不响,像一切由我作主”是《繁花》的卷头题词,凸显“作者”主体。沈宏非批注后记名为《老金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做主》,以一种风格,一派路数“响”金宇澄之“不响”。

  当然,在你看《繁花》,读小说时,如何“响”,在于你。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贾小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城市更新建设 让生活更美好
   第A03版:活力海洋之都 精彩宜人之城
   第A04版:活力区市
   第A05版:活力区市
   第A06版:活力区市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核心价值观·感动每一天
   第A09版:火热的一线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文化新闻
   第A12版:影剧院
《繁花》的腔调很有门道
青岛晚报影剧院A12《繁花》的腔调很有门道 2024-01-10 2 2024年01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