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急剧增加,各类警情也随之迅速增长,出警民警的人数无法满足市民日益增加的报警需求。崂山区北宅街道在全省率先推出“人民调解员”辅警队伍新举措,这是崂山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社会治理方面的一次创新实践。
调解新举措全省领先
据介绍,崂山区2020年报警量为67960起,2021年报警量为72661起,2022年报警量为123416起,其中纠纷求助类占比约为77%。三年来,报警量增加了约一倍。
今年初,崂山区司法局北宅司法所与崂山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慈云路派出所和北宅派出所联动,进行了一系列沟通讨论,商定由北宅司法所(北宅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辅警担任“人民调解员”,并颁发聘书和工作证。4月15日,联动共建的“铸崂平安”“和谐慈云”“阳光北宅”三个特色人民调解工作室正式揭牌,崂山区北宅街道在全省率先推出了辅警担任人民调解员的新举措。
崂山区积极借鉴省市乃至全国辅警管理先进经验,结合工作实际,从教育培训、日常管理等多方面寻找突破口,不断探索创新辅警队伍调解新模式。日前,北宅街道制定了《“人民调解员”辅警培养方案》,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员”辅警队伍规范化管理。
非警务纠纷当场解决
5月份,沟崖金盾加油站工作人员王某与前来加油的惠某因加油站系统原因发生误会、引发纠纷,王某随即报案。特巡警大队一巡区车组在接到110指挥中心指令后,赶到纠纷现场。“人民调解员”辅警李萌了解情况后,认为这是一起明显的由于一方认知错误而引发的纠纷,经过与双方沟通调解,最终误会化解,双方达成协议,对口角行为互不追究。李萌通过认真细致的调解,化解了一起典型的小误会引发的纠纷,避免了纠纷案件化、小事变大事。
9月份,崂山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四巡区接到指挥中心指令,称一家4S店内发生纠纷。民警到场后了解到,朱女士于两天前支付了5000元购车意向金。但是4S店后期报价与谈定的车价不符,朱女士不想再买车,4S店却拒不退还意向金,导致双方产生矛盾。这类买卖纠纷,并非公安机关的职责范围,不仅牵扯警力,而且如果处理不好会激化矛盾。这时,法治素养高、能力和责任心强的辅警担任人民调解员,调解非警务纠纷警情十分必要。特巡警大队辅警庄乾鹏告知4S店,“意向金”即“订金”,而非“定金”,一字之差,结果不同。经过现场调解,4S店同意退款,并现场签订协议。
化解矛盾“第一道防线”
现阶段,市民的矛盾纠纷特点是数量多、种类多,不涉及治安管理的民事纠纷多。很多矛盾仅仅是一句话说得不好,双方争吵了几句,或者为了几十元钱、甚至几元钱而引发,这类矛盾到法院及相关部门解决的成本太高,人民调解作为一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能有效发挥化解社会矛盾“第一道防线”作用,是提升现代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调解员辅警的推广,为市民解决矛盾诉求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通过新的出警模式,在半年时间里,特巡警大队共培养具有调解能力、可配合民警进行调解的辅警调解员30余人;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89起,收到表扬信11起,锦旗1面,排名第一的调解员调解数达到65起。这一新举措,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刚发生时,避免矛盾的转化升级,阻断矛盾纠纷演变成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可能,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首席记者 张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