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北京冬奥会食品安全检测项目,为餐桌上的安全筑起一道防线;把多种疾病检测速度提高5-10倍,让科技创新成果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是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超在14年中一直做的事情。
石超创业的初心很简单:要做非常简单但又准确的检测,让生命不再等待。他所创办的两家企业,都聚焦于各类疾病的检测,缩短检测时长的同时,也极大降低检测的成本。在石超看来,医院里那些生病的患者,才是最需要关怀的群体,“如果我能发明一些产品,缓解他们的这种焦虑苦闷,我就很开心满足。”
成果转化遇困难 开始创业聚焦疾病检测
博士毕业后,石超先后就职于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大学,无论在哪里,他始终怀揣初心,带领学生埋头于实验室,希望能够将研发出来的检测产品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使用,服务于社会。
有一次,他带领学生花了两三年的时间做了一款针对可卡因检测的产品,看着千辛万苦得来的成果,他满怀期望,但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由于自认为产品效果好,就想联系公安部门能否把成果转化。但公安部门给的回复是“没有可卡因检测,全是冰毒检测”。团队这才发现,虽然自己的产品符合国际潮流,但可能水土不服。“所以我想还是要再下沉一些、再下沉一些,然后才能跟现有的接轨。” 石超回忆。
2016年,借着国内“双创”大潮的东风,他和几个业内同行创办了耐德生物,从食品检测、农林检测等领域开始做起。教授创业,除了教授的名头,头顶并没有其他光环,石超同样走过一段艰难曲折的路。
“最初没钱时,投标要垫钱很困难,有钱之后,又面临管理等问题。”作为一个科研人员,石超在创业之初比较理想化,觉得做好优势品种就可以,一招鲜打遍天下,但操作起来却碰到很多经营上的问题。
2019年,石超成立了青岛简码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动物的疾病检测,推出了ASEA新一代快检平台,采集、扩增、检测效率大幅提高,从取样到查看结果,全程半小时完成,使某种疾病检测完成了从“小时级”到“分钟级”的提升。
经过反复的碰壁、修正,石超带领团队走上了正轨,完成了食品安全、动植物疫病核酸检测系列产品的研发,并成功中标了去年北京冬奥会食品安全检测项目。
从动物到人类
实现足不出户便捷检测
在“非人”检测领域获得的成功和认可,让石超有了信心踏上“人”的检测产品研发之路。当时,朋友吐槽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的经历对他触动很大。朋友孩子去检测免疫系统,但当时此类检验手段较落后,需要5-10个小时才能出检测报告,甚至最长要24个小时。当时石超就想,如果我们能做到半小时出报告,直接检验就可以拿报告回家,这样很便民利民。
2020年,石超在动物核酸检测领域摸爬滚打数年积淀下来的雄厚研发实力,正好用在了“刀刃”上。收到青岛市病毒采样管的产品需求,石超和团队决定把工作的重心往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上转,大年初二,他就带领整个团队投入到了工作中,针对国家公布的新型肺炎冠状病毒基因序列,进行技术攻关。非常时期,研发进行得异常艰难。
在前期技术储备的基础上,石超带领团队在不到20小时的时间内,提供了近10万份病毒采样管,可供近百万人进行核酸检测,最大限度提高了检测效率。仅用3天时间,完成了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在国内最早一批推出了核酸快检解决方案。
2020年3月13日,石超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则消息:简码基因成为山东省首家获得欧盟CE认证的检测企业,这意味着公司拥有了欧盟市场的通行证,可以走出国门,在海外检测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他心里清楚,这份成绩的背后是夜以继日的付出和坚持。“你坚持下来才能得到收获,坚持不下来,可能等不到就放弃了。”石超说。
从走出实验室,再到走出国门,石超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踏实。在他看来,科研,从来没有捷径,就像等待“种子发芽”,想要最终收获,就要在领域里坚持深耕,做到专而精。这也是他选拔、培养科研人才最重要的标准。
今年年初,耐德生物完成了由高新创投和里程碑创投共同投资的千万元pre-A轮融资,用于即时检验产品的开发。在不远的将来,他们研发出的手持式一体化产品设备将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疾病检测,再也不必在寒风或烈日下排长队了。石超团队当下研发的一体机,非常小巧,跟一个血糖仪那么大,现在已经做到要量产的阶段了。
走探寻真理之路
伉俪十年磨一“剂”
实际上,石超的妻子马翠萍教授也是一位试剂研究专家,两人携手在疾病检测领域默默耕耘14年。多年来,马翠萍教授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先后研发出30多种检测试剂盒,其中20余种实现“开花结果”。
石超和马翠萍是山东农业大学本科同班同学。2005年从中国海洋大学博士毕业后,他们双双来到青岛科技大学任教。回忆当初刚到学校工作时的失落和迷茫,马翠萍教授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学的是分子生物学,与传统的分析化学专业有很大的区别,相关实验仪器也少。”
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如今,这对“神仙眷侣”成果丰硕,依托于这些成果创办的科技企业获得千万元融资,蹚出了一条科研转化新路。
从教授到老板,石超用自己对科研的执着追求影响着学生和员工。在他看来,管理更多的不在“管”,而是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十年辛苦不寻常,每一个产品诞生的背后,都凝结了石超无数的心血。在科研的路上,他是一个孤独者,用“甘坐冷板凳”的耐心,走过一段探寻真理的黑暗之路。他又从未真正感到孤独,因为在他的心里,装着的是对现实世界的关切与担当,是人们的幸福与苦楚。让所学有所用,让科技成果服务于社会,这,就是石超发自本心最质朴的愿望。
■记者手记
从教授到老板
要迈过这关
在不少科研人员的眼中,“教授创业”看似风光实则艰辛。石超教授说,公司创办很容易,但在实际运营中会遭遇各种困难和波折。一个科研人员很难自己把技术、产品、管理、销售等诸多环节全部打通,需要多方人员的齐心合力,在企业困难的时候也需要坚持才能熬过去。
市政协委员、青科大教授王家林分析,从实践来看,一些科研人员之所以创业失败,还是存在对市场的思考和把握出现偏差等问题。比如,产品在小试和中试时都没问题,等到进入大量生产环节却掉了链子。
王家林教授还建议,科研工作者不要盲目创业,应将行业资源与市场端充分结合起来,同时不能影响自己的本职工作。他还期待,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能更大一些,从资本运营、风险承担等方面进一步做好服务和保障,让科研人员创业无忧。相关人士则建议,创业要有合作意识。比如,科研团队可专心负责技术攻关,商业运营由专门的团队负责,两者密切配合,可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