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枕戈待旦,闻警即动,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这是基层消防救援站的日常。
在青岛市错埠岭密集的居民楼之间,有一个在居民家门口驻守了26年的消防站——错埠岭消防救援站。这里的小伙子们在一次次的灭火救援中,厚植了和人民群众的感情。
青岛最小消防救援站,就在居民楼下
3月22日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错埠岭三路。
这条道路周边,分布着一幢幢多层住宅楼。当地居民于先生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错埠岭一带的平房陆续拆除,建起了成片的楼房。除了当地居民的回迁房,一部分单位的职工住房也建在了这里。住的人多了,家门口的市场、饭馆也多了,消防安全显得更加重要。1997年,市北区错埠岭消防救援站的前身——青岛市公安消防支队市北区大队错埠岭中队在错埠岭三路建队。
“我们是全青岛首批建在居民小区里的消防队伍,也是青岛市面积最小的消防救援站。”错埠岭消防救援站指导员刘朝阳告诉记者,中队建立时,驻地就位于居民住宅楼底部。车库、宿舍、食堂、办公室的整体面积只有300多平方米。消防员们的体能、专业技能训练,只能借用学校操场、空地等空阔地方。当时每次训练,经常有居民趴在窗户上围观——身着迷彩作训服、英武帅气的小伙子们就在家门口训练和执勤,给居民们带来了安全感。
20多年来,逢年过节食堂经常被“占领”
每个星期,消防员们都会到辖区走访,熟悉交通道路、水源情况,重点单位的分类、数量及分布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小伙子们经常和居民们接触,看见谁家在搬东西,大家会上前搭把手;看见老人在打扫院子,大家会主动接过笤帚……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26年来,错埠岭的居民们把消防员当成了亲人。家住佳木斯路的邵荣华经常在附近踢毽子,和消防员们成了朋友。“我的孩子也在外面念过书,我知道这些孩子们离开家不容易。”邵荣华称,当得知小伙子们想蒸包子却又不会调馅时,邵荣华和踢毽子的姐妹们主动表示,愿意去厨房帮忙。就这样,10多年来,逢年过节的时候,邵荣华和姐妹们经常来到消防员身边,帮他们蒸包子、包饺子。
“每天看着他们训练,我们感觉很安全,居民们都觉得,应该为小伙子们做点什么。”辽源路街道办事处佳木斯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婧称,2018年初开始,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和小年,消防中队的食堂就被热心的大妈和大姐们“占领”了:大家自带荤素菜,非要给小伙子们做饭、包饺子,犒劳大家。
群众家门口,再小的事也值得重视
对于消防员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意味着群众利益无小事。在错埠岭消防救援站的荣誉室内,挂着一面2022年10月收到的锦旗。据通信员王福春回忆,当时,一名女子跑到站上求助,称邻居老太太出门倒垃圾时没有带钥匙,虚掩的门被风带上,老人被关在家门外进不去了。“老人穿得很单薄,如果长时间在外面受冻,容易感冒。”王福春回忆,他们立刻到场处置,老人家住二楼,消防员使用六米拉梯从后窗爬了进去,打开门让老人回到了家里。为此,老人专门到消防救援站送锦旗致谢。“这事对我们来说是小事,没想到群众一直记得我们的好。”王福春表示,这面锦旗更加坚定了大家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决心,也增加了大家对于消防员这一身份的自豪感。
“我们跑步的时候,经常有居民笑着给我们喊‘加油’;我们的队员在站岗的时候,经常有过路的孩子过来给我们敬礼。”在指导员刘朝阳看来,消防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更多来自群众的认可。正因如此,消防救援站的小伙子们,也把错埠岭当成了自己家:社区组织看望空巢老人,他们去帮忙打扫卫生;社区组织清理楼院,他们帮忙清理小广告,清除楼道杂物。
每当夜幕降临,错埠岭周边亮起万家灯火。在这灯火中间,有一份火焰蓝为底色的平安守护。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首席记者 刘卓毅 实习生 刘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