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佳旎
“在晨星,我们不会把孤独症学生当患者,而是把他们当孩子,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治疗康复,更是符合身心成长特点的专业化育人模式。”从教37年,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郑芳一直坚守特殊教育一线,用爱和包容开启残障儿童尘封的心灵,用专业细致的工作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晨星,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好似黑夜中闪烁的明星,点亮了孤独症孩子家庭的希望,托起他们的美好明天。
1987年,作为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郑芳毅然选择了去青岛聋校从事特殊教育,因为在她心中早就埋下了一颗“为善、扶弱、奉献”的种子。怀着一腔热血和满满的爱心,郑芳开始了自己的特教之路。
2017年,青岛市成立了全省第一所专门招收孤独症儿童的公办特殊教育学校——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在听障教育领域工作了30年的郑芳勇挑重担,带着仅有几个人的团队从零开始,开启了孤独症教育学校的办学之路。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郑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孤独症教育没有统一的课程方案,也没有教材和相应的课程资源,我们办学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教什么、怎么教。”郑芳发挥特殊教育经验丰富的优势,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带领老师们不断研究探索,构建起集一般性、康复性、支持性课程于一体,助力孤独症儿童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国内孤独症儿童教育课程成体系架构的首创。近年来,学校根据孤独症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优势,开发出社交沟通、生活适应、美术手工等校本课程指导手册近60册、各学科主题教学课程资源1000多套,有力推动高质量开展教育教学。
“学校不要求家长陪读,我们希望学生能独立体验校园生活,也希望家长能够回归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调整好心情,给予孩子更高质量的家庭教育。”郑芳说,学校每周会拿出半天时间带学生“走出去”,乘公交车、去海洋馆、到快餐店点餐……在生活化的情境里教学,培养孩子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此外,学校还注重挖掘学生在美术、绘画、数学等各方面的天赋,帮助他们补足短板、培养特长。
可喜的变化每年都在发生。目前,学校有学龄前至小学6年级学生90余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康复,学龄前儿童中有41%转入了普通幼儿园或小学。“这些年我们还培养出一支富有爱心且专业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他们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择一行钻一行。”郑芳说,作为学校党支部书记,她将带领教师们继续将仁爱之心和专业精神贯穿教学工作始终,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努力让每一个学生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