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本报7月17日讯 “原本18个项目要分别编制18个环境影响报告表,并一一进行报批,没有想到还可以合并编制一个环评文件,极大节约了编制费用和时间成本,省了不少事!”近日,即墨区水资源综合服务中心收到了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送上的“18合1”环评批复文件,项目负责人周崇盼连连表示“没想到”,18座中小型水库、水闸(坝)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在1个工作日内就全部拿到了生态环境部门出具的环评批复。
今年6月份,周崇盼到即墨区市民服务大厅生态环境窗口咨询18座中小型水库、水闸(坝)除险加固工程项目的环评手续问题,得知“18个项目要编制18本环评报告书”,这让周崇盼犯了难。
原来,按照传统的环评审批流程,每个建设项目都需要按照审批程序,单独委托环评机构编写环评报告,这种方式不仅会造成同一类型报告“扎堆”审批,还容易出现审批程序复杂、耗时较长、成本较高的弊端。
为打通环评审批中的这一难点和堵点,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积极鼓励同一类型项目联合编制环评文件。在全面了解即墨区中小型水库、水闸(坝)除险加固工程基础条件后,工作人员发现18个项目的施工工艺、污染防治措施、环境管理要求基本一致,符合环评“打捆审批”政策要求,随即提出打捆申报的建议。
“由串联变并联,这种‘打捆编环评报告、打捆走审批程序’的制度创新,让审批用时从30个工作日压缩到10个工作日,提速60%以上,可为企业节约三分之二以上的编制费用。”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环境管理一科相关负责人隋一昕介绍。
不仅如此,在对项目的进一步了解过程中,隋一昕发现依据有关规定,该项目还适用环评“告知承诺制”,随即向周崇盼详细介绍了环评“告知承诺制”申报流程及要求。隋一昕表示,对于条件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只需建设单位按规定做出相关承诺,生态环境部门收到申请后当天即可出具环评批复文件。
确定好项目审批方案后,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立即安排专人提前介入,实时指导环评报告编制及报批的相关事项,从文本编制、报批要求、审批流程等环节对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服务,真正实现了“减时限、减环节、减材料”,为项目落地建设争取了宝贵时间。
环境影响评价是项目落地的必备环节,其程序复杂、耗时较长、成本较高。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勇当简政改革“探路者”,积极开展环评审批方式改革,在全省创新推出环评“打捆”审批,最大程度地为项目推进节省时间。
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副局长唐尧初表示,环评批复后并不等于终结,接下来还将继续对该建设项目进行动态跟踪,加大检查督查力度,做到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前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的有效衔接,增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管力度,确保建设项目规范建设、达标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