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
加缪曾在随身携带的手记中写下他最喜欢的十个词:世界,痛苦,土地,母亲,人,荒原,荣誉,贫穷,夏天,大海,作家用这些名词描摹自己看似疏离却充满热忱的一生。2023年,我们又当用哪些词语讲述生活呢?
正如作家本人也不得不面对戛然而止的人生,大多数人都无法回避突如其来的风暴,无力抗拒命运硬塞给我们的关键词,平凡微末者的景况大抵如此。博尔赫斯说,“我寻找自己的真实面貌,世界形成之前它已形成。”活在当下的我们也需在生活的无序与无常中间寻找真实的自己,重塑我们的精神世界。2023年,有更多的虚构与非虚构写作者加入寻找的行列,记录下这精神重塑过程的个中滋味——那些漫长困顿中难以名状的情感与困惑,细微到不可见却真切存在的反抗与挣扎,来自底层的爱与坚忍,……共同拼接出我们的真实面貌。
年末,作家杨照出了一本新书《我与世界挣扎久》,解读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太宰治等一众日本文学大家的人生,身为名流的他们却也是各自时代的“失败者”,一群“掉队”的人……历史学者杨照不仅以此投射现实,也坦陈:如果是要描述形容自己的话,他不会选择“挣扎”一词,它太激烈了,而是会用“周旋”,因为一个与时代“周旋”的人,必然会一直不断地寻找出路,让自己可以在这个时代中找到一个相对自在的位置,而他正是这样的人。其实,无论“挣扎”抑或“周旋”,都只是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面对不确定的世界不得不做出的生命选择而已。法国哲学家罗歇·德鲁瓦在《如果生命只剩一小时》中说:对垃圾、泥浆、害怕、悲伤、恐惧说“是”,一如对美好、温柔、享乐、平静、祥和、互助说“是”。这并非妥协,亦非回避,而是杨照所谓的“周旋”。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中,智利作家本哈明·拉巴图特充当了我们的“嘴替”,他说:我们无法掌握的不是未来,也不是过去,而是现在。我们甚至都没有办法完全了解一个渺小的粒子的状态,有时我们用两只眼睛反而更看不清晰这个世界。在2023年,越来越多的书写者试图去了解包括自己在内、作为粒子的每一个微小的生命个体,哪怕是戴着康德所谓主观的滤镜去描摹和讲述那些挣扎与周旋,这些微小粒子存在于世界的每一种状态,都值得被看见。
一介草民的生存法则
年末,顾湘带着她2023年出版的小说集《老实好人》来青岛。
她在其中《球形海鸥》一篇里写下这样的话:“就是这样对世界热心,又和世界保持着距离”,这也成为贯穿整本小说的基调。在疏离与试探中,她讲述卖燕子的人、和平公园里昔日的爱人、上海郊外的老人、音乐节的朋友、租房失火的城市白领、在异国恋爱的学生……十一个“老实好人”,十一种爱与孤独。这些人忽然出现,又忽然消失,“像一团蘑菇,一棵树,一阵风,一个星球,和宇宙间所有的事一样”,他们笨拙而诚实地活着,在人世的风浪中寻求爱和慰藉。顾湘希望她小说中的人物是“各式各样的普通人,能过着各式各样的普通生活,而不是所有普通人都只有一种普通生活”, 她的笔墨自在轻巧,却写出生命的重量和不甘。
作家唐诺评价顾湘的小说:“太干净了,没去碰脏的东西。”而这或许正是顾湘这一类书写者想要给予我们的一种世间生存法则。在《球形海鸥》的结尾,她写道:“我将目光投向远处,感到我们就像浮游生物,藻类或糖块,浮沉在时间的河流里,并慢慢溶解其中,我们的此刻正一起溶进山和海,……我望着海的平面,想着这颗地球正在旋转,世界或许正在缓缓倾斜,如果来日我所站立之处变得干涸贫瘠,生活皱缩起来,我也将凭着储藏在心里的水,像苔藓一样活下去,并使我脚下一点石头化作土壤。”顾湘说,如果碰到不好的环境,哪怕生活变得非常贫瘠,你被困住了,仍然要像苔藓一样活下去。
同为小说家的沈大成评价顾湘会把一种人写得很好:可以带着少量物品对付着生活,在他们的视角中,主流人群确凿的观点和看法里每日写满荒谬。他们虽也荒谬,但能从没用的事情上产生出温情和浪漫。她笔下的人物也常常:经历了风雨,饱尝一个人该有的痛苦喜悦,一生老老实实,不掠夺他人财物,也常给予别人好笑的时光。而她自己也是这种人。
写作了现象级作品《82年生的金智英》的韩国作家赵南柱,今年也推出了她的最新力作《发生在徐英洞的故事》,七个围绕房子问题展开的故事,诉说普通人无以言表的人生痛楚。这一次,她虚构了首尔市一个典型的韩国生活社区——“徐英洞”,塑造了数位苦苦挣扎于日常生活的普通人角色,房子成为他们的执念:节衣缩食却还是只能住在廉租房的打工人,面临种种育儿烦恼的全职妈妈,把全副身家压在房子上却最终幻灭的普通上班族,住进令人艳羡的昂贵大平层却面对各种来自原生家庭落差的主妇,……这些故事跨越国界,唤起人们对相似生存困境的思考。正如作家在序言中所说:“我写《发生在徐英洞的故事》不是为了批判韩国的房地产市场与政策,也不是为了揭发现代人扭曲的欲望,而是出于一种苦闷——在个人束手无策的时代与社会的不幸面前,我们能做什么选择?又应该持什么态度?同时也是出于一个疑问——我们如何才能活得像个人?”
年轻的95后写作者周于旸,曾凭借《马孔多在下雨》入围理想国宝珀文学奖,今年他出版了第二本小说集《招摇过海》,主题明确,八则故事,依然关于“逃离”——有人想逃离充满鱼腥味的小镇,逃离“渔二代”的身份;有人想逃离以爱之名歇斯底里的母亲;有人想逃离垮掉的家庭;有人想逃离人类的虚无……在年轻的写作者那里,逃离总是与荒诞相伴而生。《退化论》里,一个在工作、婚姻和社会关系中屡屡受挫的人决定去动物园当动物,作为一个动物形态的人类被展出,最后却发现“人世间是一个更大的玻璃罩子”;《宇宙中心原住民》中,一直较劲的物理学家拼尽全力去开拓,却发现对手是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小说中的人物不时仰望星辰,感到渺小和孤独,他们纵身一跃,即便最后狠狠落地。
时代镜象中的人间烟火
博尔赫斯说过:“生活是苦难的,我又划着我的断桨出发了。”在2023年的非虚构作品中,生活的苦难总是拗不过划着断桨、蓬勃出发的人们。
进入社会工作的十年间,胡安焉走南闯北,做过快递员、夜班拣货工人、便利店店员、保安、自行车店销售、服装店销售、加油站加油工……他将工作的点滴和生活的甘苦化作真诚的自述,记录一个平凡人在工作中的辛劳、私心、温情、正气。
《我在北京送快递》,年末已陆续登上了各大图书榜单,因为讲述太过真实,也因为书写者兼主人公胡安焉的那份热忱。物流公司夜间拣货的一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生理印记:“人的情绪控制力会明显下降,我已经感到脑子不好使了,主要是反应变得迟钝,记忆力开始衰退。”在北京送快递的两年,他“把自己看作一个时薪30元的送货机器,达不到额定产出值就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在某商场与人合伙开服装店守摊的两年,来自同行的恶意竞争,让他身心俱疲,一度失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胡安焉也逐渐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越来越感觉,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有决定意义。”
外来务工者,这一庞大的群体,总是处在城市生活的边缘,他们身上所承载的悲欢与艰辛,其实也映照出我们中绝大多数人的命运。胡安焉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一个人在有限的选择和局促的现实境遇中,依然有理解世界和宽容他人的可能。
另一个让人们看到这种可能性的平凡者是一位52岁的母亲,她来自陕南农村,到深圳务工。独立生活十余年后,“我”与母亲在深圳相聚。在狭小的房间中,争吵成为母女的日常,母亲看不惯“我”的花钱方式,“我”也难以忍受母亲的生活习惯。她们深陷彼此纠缠、负担和依赖的关系,同时也彼此相爱,互为软肋。
这是《我的母亲做保洁》这本非虚构的缘起,“我”想记录下母亲的打工史,努力穿梭过她记忆中的生命。母亲的人生为做着螺丝钉般工作的“我”建立起一块生活的“飞地”,让“我”得以喘息、回顾,珍重自己的来处。这是母女二人共同完成的一场写作。
东北沈阳的市井腹地五爱街,另一出大时代中小人物的人间大戏正在上演。“在五爱街,人和钱都像是刚从生产线上下来,新鲜的,冒着热乎气儿。”位于沈阳市沈河区的五爱市场是中国最著名的批发市场之一,成立之初是为了解决下岗职工与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衣食无着的人、抱着发财梦的人,纷纷涌入这个散发着“魔力”的地方。作家三胖子2002年辞去公职,进入黄金时期的五爱街,作为亲历者与见证者,记录《五爱街往事》,讲述一群敢与命运叫板的小人物的故事。
三胖子坦言,曾经想将“五爱街”写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画卷,但后来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渺小和庸常,“我说服了自己。生活是琐碎的堆积,不是宏大的叙事。但琐碎堆积在一起,纵不气势磅礴,亦动人可爱吧。平凡人很少成为主角,可是谁又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呢?”她笔下的小人物“卑微、肤浅,经历创伤与痛苦,争取也妥协,遍体鳞伤却依旧蚁一样努力搭建在他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人生。目的只有一个,如同当初投身这里当个体户一样——只是想活着和更好地活着。哪怕有时拼尽全力也无法到达别人的起点。但不影响他们尽力而为。这就挺好了。”
五爱街是一个缩影,拼凑出一个高速流动的时代镜象:经济野蛮生长背后,是价值的失焦;无法逃脱的环境局限中,人在探寻真正的独立,市井活力与现实艰辛的对冲之中,普通人的真实映现出时代的真相。
女性自述的生命细节
女性主义的风依然吹到了2023年。最直接的证明不是上野千鹤子的依旧流行,而是去年凭借“看见女性三重奏”《秋园》《浮木》《我本芬芳》,获得口碑、销量双丰收的耄耋“素人”作家杨本芬。今年,她的新作《豆子芝麻茶:和妈妈的最后絮叨》再讲妈妈秋园的故事,将目光聚焦老年女性群体。这部书写中国女性的挣扎与力量、坚韧与美好的纪实新作,上市一个月即加印两次,截至11月发行已超过5万册。
《豆子芝麻茶:和妈妈的最后絮叨》讲述三位老年女性的故事,以及对妈妈病榻上最后时光的追忆,勇敢地直面“生离死别”的终极话题,并且将大众的视线引向另一个长期被遮蔽的群体——老年女性,揭示她们深沉似海的精神世界。
83岁的杨本芬将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这些故事,对世界而言或许如豆子、芝麻一般平凡、微小,但那些爱与泪、苦与痛、回忆与伤心的极限,却撑起了一个普通人存在于世的全部意义。
身为母亲,都市女性面临的困境细节,也在2023年被仔细地聆听。《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记录了职场妈妈、单亲妈妈、全职妈妈、两代人共同育儿等不同生存状态下的女性生活,呈现真切鲜活的母亲群像。她们的育儿选择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抛开母亲的身份,她们渴望成为的那个自己又究竟是谁?女性的自述为何总是如此疲惫,充满困扰?
通过访谈,书写者带着切肤之感传达出那些被漠视已久的期待、困顿与挣扎。从具体而微的生活肌理延伸到社会结构与观念的分析,挑战着固化的母职身份与传统的两性关系模式,作为纪录片导演和战地记者的周轶君感叹于作者耐心温柔的体察,在她看来,采访日常,要千倍难于采访战地,而写作者泓舟,展示了母亲们的生命细节,让她们卸下传统母性“伟大”的包袱,在我们的价值体系里、职业生涯设计里和公共育儿制度里寻求为母之艰的症结。
温情中的治愈
在2023年,还有一本再版书位列豆瓣年度人气榜单,这就是迟子建的散文集《也是冬天,也是春天》(升级彩插版),目前它的销量已超过11万册。书中收录了其近年多篇最新散文作品,莫言说,“她的作品具有很博大的情怀。”一定不单指小说,也包括散文。读到这一句:“当生命的时针有张有弛、疾徐有致地行走的时候,我们的日子,才会随着日升月落,发出流水一样清脆的足音。”这一年,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与无常,我们更需要如此疾徐有致的心态,聊以慰藉。而迟子建就是那位在万物生死中探寻世间真情、直击每一个疲惫灵魂深处的写作者,让我们在作家构建的温情世界里,从冬天踏入春天,重新发现生命的辽阔与美好。
今年年初面世的日本文坛“天后”吉本芭娜娜的书,也是一份治愈系的春日礼物,带给我们全年的温暖美好。著名艺术家奈良美智曾经说:“吉本芭娜娜是我唯一拥有全部作品的作家”。《阿根廷婆婆》《雏菊人生》《你好下北泽》和《花床午歇》,四册温暖精致的小说,讲述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每个被命运遗弃者最终都会被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围绕:无法埋葬缺失感和孤独感的母女,挚友间的生离死别,神秘怪异的阿根廷婆婆,意外归来、住在隔壁鬼屋的发小……小说中的人物平凡、不完美,还有着各自的怪癖,却都散发着个性的光芒,让书写变得忧郁可爱,虽没有大的情节起伏,却像迟子建的散文一样,疾徐有致。这当是这个世界那些渺小的粒子被看见时应有的状态吧,无论挣扎或周旋,都是自在从容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