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09:艺术青岛
戏剧人,站在好戏的延长线上
  ■青岛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洁。
  ▲谭浩将《成人礼》搬上话剧舞台。
  ■于晓璘今年带着三部戏剧回青演出。
  ■李倩曾打造音乐剧《杜拉拉升职记》。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米荆玉

  回望2023·年终盘点④

  2023年,遇见一出好戏更加容易了。

  观众走进剧场,不仅仅是仪式感,更有一种自带的戏剧感:能克服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的诱惑,坐在剧场里看两个小时的戏,本身说明我们对个人文化体验有一种内在需求。这样的观众,是这一年剧场里的最大加分项。

  2023年的剧场里,变化在悄然发生。舞台上的变化,显然是音乐剧变多了,沉浸式戏剧变多了,重量级大戏变多了……市场优胜劣汰,沉淀了大批精品。台下的观众也变了,更加年轻化,更加有态度,通过小红书、豆瓣等平台直抒胸臆。而且,女性观众逐渐成为观剧的主力军,“她力量”是票房的保证。

  从大剧院到小剧场,戏剧空间在城市里不断拓展,戏剧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在观众身边唾手可得。从上海、北京到青岛,戏剧新厂牌不断送来《南唐后主》《将进酒》等精品;从伦敦西区到百老汇,国际戏剧团队也把重量级作品输送到中国市场。各地观众也被吸引到上海亚洲大厦,感受当下最具时尚感的戏剧消费。对戏剧人来说,一出戏既可以是舞台剧,也可以变幻成剧集、电影,背着角色要走很远。对于观众来说,一出戏不仅是当时的沉醉,更有长久的后劲、余味,成为内心持续的供应。

  岁末年终,我们采访了戏剧导演、演员、剧院经营者和业内专家,站在好戏的延长线上,与观众分享一出好戏的前世今生、台前幕后。

  于晓璘:音乐剧适合厚重

  全年将近130场演出,奔波于国内最热的戏剧现场,这就是于晓璘的生活:4月,他是《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12月,他是《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里的查理·高登;夏天,他是《粉丝来信》里的沪上作家郑微岚;秋天,他又变成《将进酒》里与“李白”共赴长安的吴指南,抽空还在《外婆的新世界》出镜。

  回顾这一年的作品,于晓璘“点名”《觉醒年代》:“舞台11年,演了两千多场戏,《觉醒年代》是我给家乡青岛交出的答卷。”

  音乐剧《觉醒年代》由同名热剧改编,数十集的剧情压缩成两个小时,密度极大。在剧版里,于和伟饰演陈独秀这个角色,对此,于晓璘颇有压力。“演这部戏时,我全身心投入其中,剧中的郭心刚有一句台词‘当你经过我的墓碑前,一定要告诉我未来的青岛是什么模样’,一下子让一个青岛人心头涌起别样的感觉。”郭心刚牺牲在了“五四运动”中,下半场,陈独秀拿着郭心刚留下的“青岛”二字百感交集,“《觉醒年代》演完第一轮,我跟妈妈、姥姥走在栈桥、五四广场,我当时没有绷住,觉得那一刻的幸福是前辈拿生命换来的。这个戏对我来说有特别直观的感动,作为青岛人,体会尤其深刻。”

  轻科幻题材音乐剧《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赢得了超高口碑,于晓璘扮演先天心智障碍的查理·高登,他跟小白鼠阿尔吉侬一起接受脑部手术,查理智商逐渐提升,甚至超过常人,却让他与所有他爱的人产生间离。“要演出一个傻子慢慢变聪明的过程,比较有挑战。导演抓住了‘爱’的出发点,它浓缩了人生的精华片段,查理由笨变聪明再回到笨拙的状态,让每个年龄层观众都能对应到自己的当下,贴合自身生活。”于晓璘说。

  从血火交织的革命题材,到细致入微的生命观照,于晓璘的音乐剧作品内涵丰富厚重。“其实,我认为音乐剧更适合讲厚重的故事。像是著名的音乐剧《悲惨世界》就是史诗体量。音乐剧本身讲故事能力较弱,很大篇幅是音乐,不像是话剧可以清晰地在台上讲故事。”于晓璘说,“观众如果对故事耳熟能详,音乐剧的传递情感能力就更强,这是音乐剧先天的强大优势。”

  今年,于晓璘先后将《粉丝来信》《将进酒》《醉后赢家》3部剧带回青岛演出。《将进酒》里,他跟“李白”郑云龙联袂登场,两位青岛音乐剧骄子的合作火花四射。“我们对这个戏的创作方向是一致的,态度是一致的,比较合拍,想要一起给家乡观众做部好作品。”于晓璘介绍,“吴指南最早出现在李白的《上安州裴长史书》里,剧中的吴指南从小到大陪李白练剑、科考、游历天下,最后,李白将这位好友埋在洞庭湖畔。其实,这是个半杜撰的角色,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长安三万里》中李白一出场就带着吴指南的遗骨,‘我要带吴指南回家了’。”《将进酒》成功上演,也让观众看到了青岛演员在音乐剧领域的崛起。

  从误打误撞走进音乐剧大门至今,于晓璘保持着对这门艺术的热爱。“音乐剧用两个小时抓住观众,讲好一个故事。我更喜欢它的即时性,舞台上错了就是错了,演得好观众即时就有反馈,让演员更有专注力,带给我兴奋感。”2024年,于晓璘决定“慢下来”,“我想慢一点,充充电补充能量,尝试不同的赛道,学习不一样的表演。当然,终点还是要回到音乐剧。”

  张洁:剧院之魅,艺术永恒

  作为北方剧院行业的重要支点,青岛大剧院2023年持续引进标杆意义的重量级作品,同时坚持打造艺术节、推广惠民演出、形成剧院IP,影响力辐射到周边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后,青岛大剧院不仅仅是剧院,更是岛城文化“核心活力区”,通过一场场精心打造的演出,将青岛剧院演出的天花板不断“举高”。青岛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洁接受采访时表示,以明年1月《剧院魅影续作:真爱永恒》为重点,大剧院将接续2023年的观剧热度,打造一个以文化人、以艺通心、彰显城市艺术高度、深入市民文化生活的艺术场域。

  回顾2023年,剧院行业正在上演“变形记”,变换身份、角色来拓展艺术经营,深度参与城市文化的各个层面。张洁持续关注行业内的创新,“在自制剧方面,广州大剧院的《雄狮少年》将在2024年开启全球巡演;在自有品牌打造方面,陕西大剧院西安音乐厅策划的西安国际音乐节影响力卓著;而目前正在举行的国家大剧院公众艺术节,则是以剧院开放日的活动形式让更多人走进剧院。上海大剧院、江苏大剧院的各种联名活动、自有品牌打造和宣传方式创新都让人眼前一亮,也值得我们不断学习。”

  一个可喜的状况是,年轻人正在涌入剧场,尤其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和大学生成为剧院的忠实消费人群。张洁表示:“我们近几年主推的品牌‘抓马青年戏剧节’,就是针对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以年轻人喜欢的剧目结合年轻人喜欢的活动,打造年轻人的品牌。女性也是观众的主体,我们在明年会全新打造‘她力量’品牌,以她力量,讲她故事。剧目方面会选择像林佳佳主演的《被嫌弃的松子一生》、张歆艺主演的《我不是潘金莲》、王亚彬舞剧《海上夫人》、中芭《红色娘子军》等有女性主题的佳作。”

  重量级作品的吸引力仍然是剧迷的关注焦点,类似话剧《惊梦》这样的顶级制作不仅是剧院的项目,也是城市文化水准的标志。如何拓展观众的艺术视野,需要大剧院这样一个坚持长期主义的“艺术推广人”。从2013年《巴黎圣母院》第一次来青到2019年《巴黎圣母院》一票难求,可以看出“推广人”的重要性。明年1月,韦伯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续作:真爱永恒》将在青岛大剧院连演11场,“一方面我们对于剧院13年来在青岛培养的观剧群体和观剧氛围充满了信心,也有责任为岛城市民引进《剧院魅影续作:真爱永恒》这种高端原版剧目;另一方面我们也为后面的驻场演出和打造自制剧等内容进行一次摸底,看看长期连续地上演同一个剧目这种方式会不会被岛城观众接受。”

  成功的剧院不只是周末观剧的首选,也是市民平日文化生活的去处。青岛大剧院一直秉承着“高贵不贵,文化亲民”的宗旨,打造“市民音乐会”“周末艺术汇”“崂山艺术讲堂”等一系列有创意、有水准、有影响的艺术普及活动品牌。13年来,青岛大剧院共举办200余场崂山讲堂,300余场公益演出,100余场市民音乐会,100余场打开艺术之门系列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走进剧场。张洁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构筑以演出运营为业务核心,覆盖艺术教育、艺术普及推广等多业态领域的文化产业链,积极搭建文化艺术输出平台,实现青岛大剧院从单一场馆运营向综合性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升级转型,提升青岛大剧院的辐射影响力,推动青岛大剧院的品牌价值不断升值。”

  李倩:音乐剧时代的“能力者”

  李倩可谓音乐剧领域的“能力者”。作为歌手,她获得过“文华奖”金奖、“金钟奖”优秀奖等重量级奖项;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商业音乐剧制作人,李倩打造的《杜拉拉升职记》《致青春》培养了一大批音乐剧中坚力量;执教于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的她还推出了《百老汇经典唱段演唱教程》等学术著述。以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为原型的音乐剧《绽放》今年入围第二届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李倩作为声乐指导深度参与了该剧的创作,她的女儿也成为舞台上六个孩子之一,与谭维维等主演共同演绎感人故事。

  剧场造梦,舞台造星。北舞作为国内音乐剧造星梦工厂,培养了黄轩、阿云嘎、郑云龙等明星。2023年,音乐剧演员纷纷跨界影视剧,表现亮眼。费翔从音乐剧《西贡小姐》跨界到电影《封神第一部》就是绝佳例子,此外,阿云嘎主演的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郑云龙出演的电视剧《非凡医者》、于晓璘出演的电视剧《外婆的新世界》都可圈可点。李倩认为:“音乐剧演员不一定成为明星,但还是需要影视和综艺节目引出流量,让你具备成为明星的能力。百老汇走出了很多著名演员,抓住机会就可以在影视行业里绽放。”

  大型音乐剧《绽放》在去年、今年的两轮巡演中口碑上佳,谭维维饰演的“张桂梅”为山区女童教育事业奉献自我的经历感人至深。“我们去华坪县发现,张桂梅老师除了是华坪女子高中校长之外,还是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里面不仅有孤儿,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张老师有时忙到深夜,就睡在儿童之家的办公室里,孩子们非常依恋她。”剧中,张桂梅因疾病加重需要离开华坪远赴昆明医治,小女孩溪溪听说后焦虑又担心,唱出了一首《害怕失去你》。“儿童角色招募起来有难度,毕竟全国巡演时间长,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很难放下学业。我女儿才六岁,招募演员时发现她很合适,艺术上并不完美,好在这个角色要求天真可爱,怎么表演都是对的,真挚的情感让观众共情。”李倩说。

  从大卡司巨制《绽放》,到国风题材《将进酒》,再到小剧场剧《阿波罗尼亚》,音乐剧的风格不同,唱腔也不同。既执导过音乐剧,又一手培养了新生代音乐剧演员,李倩熟悉产业的上下游状态。“音乐剧过快市场化,面临着优秀男演员稀缺、原创实力不足等问题。我做音乐剧《杜拉拉升职记》时,排练半年还觉得不够。现在,更大阵容的音乐剧排练两个月就匆忙上演,质量不过关的戏会让观众丧失信心。好消息是,随着音乐剧市场升温,北京演艺集团、东方演艺集团纷纷成立音乐剧团,音乐剧‘国家队’将为行业注入巨大的能量。”

  谭浩:听风者,探路人

  入行13年,导演谭浩今年重回青岛,把他献给父亲的先锋话剧《成人礼》搬上了市北区文化馆的舞台。这里也是谭浩从海外归国后的第一个话剧舞台,用一部戏呈现“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父子情,也用一部戏致敬舞台事业的起点。

  8月,《成人礼》成为上海北外滩青年戏剧季的开幕演出,11月,该剧又入选由濮存昕、阿来等创办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获得了业内较高赞誉。谭浩简单概括自己的2023年:这一年,做了《成人礼》,这部戏演了13场,参加了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筹备了一部新剧《闲聊忆庄周》,将于明年在上海宛平剧院驻场演出,同时还计划做一部儿童剧,担纲一部新剧的作曲任务。

  长期定居上海的谭浩身处当下国内舞台剧创新的最前沿,这里汇集了“一台好戏”“缪时客”等年轻戏剧品牌,诞生了“亚洲大厦现象”“垂直百老汇”等具有标杆意义的剧场范式,成就了“音乐剧三大王子”阿云嘎、郑云龙、刘令飞等顶流演员。

  “2023年最大的趋势就是小剧场、小体量戏很多,最多的一个周末上海有17部新戏公演。”谭浩介绍,小型音乐剧的风行显然受到了韩国音乐剧的影响,更加注重打造明星。“音乐剧这个行业一定是有粉丝效应,因为80%的音乐剧观众为女性,尤其是20岁左右的女性。”

  沉浸式戏剧走红,剧院里也增添了一个怪现象:观众看戏的过程里打瞌睡、刷抖音,只等戏散场时冲到演员通道跟偶像亲密接触,行内称为“SD(stage door)互动”。以往,观众看《茶馆》五年、十年,看的是戏。现在,粉丝看戏,也可以连看五场、十场,看的是偶像。谭浩对此表示,沉浸式戏剧里粉丝们渴望的是体验感。“他们希望近距离感受,重要的是‘我得到什么’,而不是‘看别人的故事’。粉丝不想看戏,看戏不如去影院,不如去看短视频。沉浸式戏剧让粉丝融入戏剧,成为剧场里的一个角色,跟明星有近距离接触,沉浸式比剧本杀的体验更加真切,所以才有了卡司效应。”谭浩说。

  今年下半年爆红的越剧《新龙门客栈》,由越剧名团小百花越剧院与擅长打造音乐剧的“一出好戏”联合出品。谭浩与“一出好戏”创始人汉坤交流频繁,“‘一出好戏’今年持续创新,以沉浸式、小型化为特色,打造戏剧新空间。《新龙门客栈》将具有地方特色的越剧与秀场结合,既符合国情、引领国潮,同时又适合年轻观众的口味。”

  既是戏剧产业前沿的听风者,又是戏剧创作的探路人。作为青岛走出的导演,谭浩从《成人礼》开始探索一条“青岛孵化——上海演出——戏剧节推广”的创作路径。“《闲聊忆庄周》计划明年4月份在青岛上演,7月份它会移师上海宛平剧场,后续计划在棱镜戏剧节、阿那亚等舞台推广。”谭浩认为,“青岛是一个很好的戏剧孵化基地,这里有演员、有剧场也有观众。在戏剧从‘市场为王’向‘内容为王’的转折中,青岛戏剧有很大的机会。”

  记者手记

  最好的观众

  □米荆玉

  台下的人在看戏,台上的人在看观众。

  今年采访《惊梦》时,陈佩斯老爷子站在台上的角度,盛赞中国有最好的戏剧观众:“西方观众看剧,剧情有战马要上真的马,有大炮要上真的炮,罗密欧跟朱丽叶谈恋爱要搭建二层小楼,而中国观众跟戏剧之间有高度默契。”“从大白脸曹操、黑脸包公到蓝脸窦尔敦,观众看到这张脸,就能承认你。只要纹饰对,就相信你是这个角色,就入戏。这种观者的思维,全世界其他地方达不到中国观众的程度。”

  然而,戏剧人毕竟是理智的,年轻人的戏剧变得越来越直观,不再是抽象的脸谱,而是实景、沉浸,同时有偶像演员现场放歌。越剧《新龙门客栈》是一个上佳范例。

  观众都熟悉《新龙门客栈》的剧情,听不懂唱词丝毫不影响理解。在实景的沙漠客栈中,观众零距离观看金镶玉跟周淮安的暗语交锋,现场饮品有18元的“曹都督爱喝美式”、28元的“镶玉姐最爱燕麦拿铁”,而8元的“无情馔鲜肉包”勾起观众对电影《新龙门客栈》的联想。英气勃勃的陈丽君赢得了百万级粉丝的追捧——陈丽君在因病失声的场次坚持登台,越剧团团长蔡浙飞担任配音,观众依旧掌声如雷。多好的观众!

  什么是最好的观众,可能没有一定之规。我们大致可以通过每一代留下的戏剧作品追想一代观众的风采。京剧《锁麟囊》留下了“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话剧《恋爱的犀牛》留下了“你是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阳光味道的衬衫,日复一日的梦想。”音乐剧方兴未艾,正在积淀一出出力作……

  不同的戏种累计层叠,培养出一个时代的戏剧精神。最好的观众,应该是下一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首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青报调查
   第04版:国内
   第05版:关注
   第06版:人才在行动
   第07版:未来教育
   第08版:未来教育
   第09版:艺术青岛
   第10版:城市艺术
   第11版:青报读书
   第12版:琴岛
戏剧人,站在好戏的延长线上
青岛日报艺术青岛09戏剧人,站在好戏的延长线上 2023-12-25 2 2023年12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