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6点,在中铁三局青岛上合大道地下道路交通配套工程项目工地上,总工程师苏雷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冬日的施工现场覆盖着薄霜,手拿图纸的苏雷身边会陆续围拢年轻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大家聚精会神地听他讲解图纸细节。
苏雷知道,越是大型建设项目,工种时序、进度安排、材料堆放等每一个环节越要精准就位,确保规范。工地上呼啸而过的冷风会吹得他一激灵,这种凛然之感带给他一种兴奋,一种充溢的力量。他知道,上合示范区是青岛的开放高地,而他所从事的工作,每天都是一场会战,都要迎战、应变,这种信念支持他迎着冷冷的风笃定地进入他的角色中。
每天都要面对应变和挑战
2012年毕业至今,一直扎根在建筑行业的苏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和团队来说,项目管理每天都是一场攻坚战,一切要到施工现场见高低。”苏雷说,在经历多次重要工程建设后,“知行合一,永争第一”的中铁精神已经逐渐融入他的内心,成为支撑他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的重要动力。
2021年,苏雷接到公司“上合大道项目总工程师”的任命通知后,便起身赶赴胶州,投入到复杂的前期筹备工作中去,施工会战的红旗很快在上合大道施工现场飘扬起来。
“每天都要赶早上工,这对我们项目建设者来说已是一种习惯和本能。”苏雷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工程项目必须在清早作好一切部署和准备事宜,他需要把细节和要点讲解明白,工人们才能有条不紊地动工,否则就容易一步慢、步步慢,被拖入懈怠迟缓的节奏中。
上合大道地下道路交通配套工程开工的2021年,苏雷深知肩上担子很重:项目红线范围内管线复杂、迁改难度大,基坑深度大、地质条件差,一系列因素为动工带来很多阻碍。围绕设计和施工方案,苏雷带领技术团队一头扎进工作中。“那个时候为研究方案废寝忘食是一种常态。”他感慨道,项目管理就是这样,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向前推进。
加班加点、昼夜奋战,施工人员成功理顺了错综复杂的施工环境、步骤,使项目逐渐步入正轨。“搞项目建设和管理,不能有按照固定套路工作的念头。”在苏雷看来,工程建设者要具备机动的应变力。“在上合示范区的重点项目建设上,这一点体现得尤为鲜明。”
不仅要项目完工,还要创新创效
在上合大道工程上,苏雷和他的团队在推进工期上一马当先,品质管控上可圈可点,创造了许多“上合效率”。
“苏工是整个项目的‘领头羊’。”中铁三局技术人员王权说,苏雷在工作过程中虽然“沉静温和”,但在工程细节把控上永远一丝不苟,在他看来,这是一个项目建设保持稳定的基础。而要让一个团队达到“创新创效”的更高境界,苏雷善于以绩效考核来引导,旗帜鲜明地倡导员工各展其能。
在一次例行检查时,苏雷发现地下连续墙钢筋笼钢筋直径大、数量多,且全部采用直螺纹连接、人力加工,不仅效率低、人力耗费大,质量也无法稳定统一。为此,他立即召集多名一线钢筋工人与技术人员共同研讨,经过无数次试验和改进,他们成功实现了这一工序的机械自动化加工安装。此后,苏雷又抢抓时机,带领团队将成果系统化、理论化,成功申请该钢筋机械连接工装专利技术。这一项创新将施工效率提高了一倍,且为企业带来上百万元收益。
在苏雷的带动下,团队技术人员、一线工人也意识到创新就在日常工作中,纷纷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创新创效工作中。短短两年时间,团队相继涌现出“一种用于砼支撑施工的安全带固定结构”“地表沉降测量装置”等专利和“一种多工位焊机组合箱”等技术改良优化。“成功申请一项创新专利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大家的工作激情,而我的责任就是调动起这股激情,带领项目稳步前进。”苏雷说。
能够集合“众匠”之力量,迅速将施工建设者效能纳入到一项事业的整体中,这也是一个项目经理的“匠心”所在,苏雷践行着这一点。
和日新月异的上合示范区一起成长
苏雷深知,孤木不成林,重点工程建设不只是一个人的舞台。同事们对这名项目经理作出如是评价:“极为重视”对身边技术人员的培养。
因参与上合大道建设项目的技术人员多数为刚入职的年轻人,对他们来说,这是其经历的第一个工程项目,所以苏雷格外倾注心血,不仅随时随地给年轻人讲解技术规范,还会专门抽出一定时间讲解图纸、传授经验,务必让年轻人学懂吃透。根据项目方粗略统计,两年来,苏雷共培训120余人次,带徒弟12人。
利用业余时间的“传帮带”为苏雷拓展了事业的舞台,也创造了一项新的业绩。在他的培养下,多名技术人员仅用一年时间就成长为技术主管,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投入到上合大道项目建设工程以来,苏雷先后获评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中铁三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优秀总工。
“项目质量管理和技术管理是一项需要精心、细心、创新的业务,我将继续发扬知行合一、永争第一的中铁精神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保质保量完成上合大道地下道路交通配套工程,为建设上合示范区贡献中铁力量!”苏雷说。
(钱卓 宋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