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开放,始终是解码全球发展的关键词。11月4日,第134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刚刚落下帷幕;11月5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无缝接棒。
开放的中国正汇聚世界的目光。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关口,来自全球的客商相聚中国,见证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心决心,凝聚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共识,对于携手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开放的青岛正拥抱世界。在第134届广交会上,青岛交易团参展规模创历史新高,860家企业共达成订单6000余笔,意向成交额超8亿美元。在第六届进博会上,1385家青岛企业组团采购;开幕首日,阿斯利康青岛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二期项目现场签约。
这充分说明,开放与共享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特别是在这个全球经济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段,无论新朋还是故交,大家都传递着同一个信念:确定性在哪里,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就流向哪里。中国市场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青岛作为以开放立市的城市、外贸外资大市,透过广交会、进博会这些高能级开放平台窗口,透过客商云集、订单不断达成的现象,最值得把握的正是这一内在逻辑,努力为那些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外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提供明晰的确定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青岛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练就驾驭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真功夫” 。
首先就是要在强化产业支撑能力上下“硬功夫”,而这也是一直以来青岛放大开放优势时重要的发力点。近年来,青岛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持续用力,为企业发展构建良好的产业基础支持;依托城市超千万的人口基数,打造统一公平的大市场,为企业生产销售提供广阔的空间;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企业投资创造新的增长点……可以说,吸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投资,深化开展务实合作,青岛的产业支撑基础更牢、结构更优、空间更广阔。
与此同时,随着开放进程的不断拓宽、加深,塑造制度型开放的新优势更是青岛必须强化的“软实力”。立足青岛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建立健全与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汇聚全球开放合作之力,根本要靠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越是优质的跨国公司投资越是着眼于长远、锚定于未来,寻求更为长期、稳定的回报,对制度环境有着更高要求和期许。而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开放为主的制度型开放,正是营商环境的最大确定性所在。青岛拥有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开展制度创新、先行先试,既是优势,也是使命。
要抓住用好国际经贸规则调整、重塑机会,深度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全方位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更好地吸引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高端要素集聚。要全面做优企业服务,完善高效沟通机制、要素保障机制、问题诉求解决机制,做到跨国公司投资需要什么、运营需要什么,在政策和法律法规范围内就提供什么,让各类企业在青岛放心投资、安心发展,实现真正的“双向奔赴”。
有了驾驭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真功夫”,青岛的开放优势就会不断转化为发展的胜势,就会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不断书写出精彩的“青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