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
在市北区枕海山庄优幼起点托育照护中心,13个2-3岁的孩子在老师带领下做着游戏。这是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和优幼起点合作建立的全市第一家医育结合实践基地,也成了医院职工子女的托幼场所。
上世纪80年代,单位办托儿所几乎是企事业单位的标配。后来随着企事业单位社会职能的逐渐剥离,由其主办的托儿所逐渐减少,一步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为了减轻社会生育负担,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我国提出了“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的“十四五”规划目标,而新时代的“托儿所”实现形式更加丰富,也具备了不同的特质。
职工享托幼,市妇儿医院的新尝试
和从前在单位开辟一间教室,找几个女职工看孩子的托班形式不同,如今的托育更加专业。托育机构需要有专门的场地,内部软包,适合孩子活动;教师要有育婴师资质,并且懂幼儿教育……
青岛妇女儿童医院的女职工占83%,正处在育龄期的人数多。在外人眼里,妇儿医院有专业的儿保团队,看几个孩子岂不是驾轻就熟?“并不是有场地有人手就能办托育。开办托育机构要经过卫健委审批,场地大小、装修装饰都有标准。托育场所还要和医院场所分隔开,我们并不具备条件。”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工会主席高岩说,在医院不远处的枕海山庄有一家具备托育服务资质的机构,经过协商,双方互相提供资源。妇儿医院提供照护评估、早期学习和问题干预等育儿技术指导,优幼起点托育照护中心提供场地、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一次医育结合的双向奔赴开启了新的托幼模式。托幼班的孩子早晨7点半入托,下午5点半接走,和职工上下班时间无缝衔接。负责托班的老师都有育婴师资质,且有从事幼教经验。为了减轻职工负担,医院还向参加托育的职工提供部分补贴。
“家长对托育机构的需求变化了。除了基本的饮食、照顾需求,现在更需要专业的育婴师、幼师,为孩子提供成长指导,提供丰富的智力开发类或社交培养类活动。”优幼起点托育照护中心负责人李佳霏说,相比于过去孩子跟着爸妈去单位的“托儿所”,如今的托育则是家长权衡对比之后的选择。
企业办托班,需要市场化专业化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社会的托育需求急剧增长。2022年,全国总工会、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通知,鼓励用人单位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机构建设和运营,鼓励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在单位内部兴办托育机构。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也指出,鼓励国有企业等主体积极参与各级政府推动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不过,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真正由单位自建的托班数量极少,部分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反而是合作共建、托幼一体化等新形式托班纷纷出现。一家开办过托育机构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有政策鼓励,但因为只招收职工子女,定价不能太高,入托学生数量不断变化,收支方面很难保持平衡。“原本希望把办托班作为职工的一项福利待遇,吸引人才入驻,但操作起来发现投入太大。”这位负责人说。
“单位办托育,如果只面向本单位职工,基本不可能保证有稳定的生源。”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副研究员程昭雯认为,除了政府应发挥支持和监管的作用之外,单位自建的托育机构在规模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向社会开放,运作形式市场化、专业化。“鼓励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恰当、可持续的服务提供模式,不做强制限定,可独立开办托育机构,也可多单位合作开办托育机构,或购买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优质托育服务。”
缓解看护难题,多种探索正在推进
解决职工子女看护问题,多种探索正在推进中。
在李沧区工人文化宫,由李沧区总工会牵头开办的托育机构为附近的职工解决了后顾之忧。
在城阳区,托育服务的尝试更加多样化。城阳街道启动了家庭抚育项目,20多个社区嵌入式家门口托育点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活动,政府用购买服务的形式招募了专业人员和志愿者提供服务。孩子们可以选择半日托、小时托、临时托等形式。“我在棋牌室玩一会儿,孙子在隔壁的活动室玩,中午再领回去吃饭。人家老师是科学带娃,孩子还能找到同龄的伙伴,挺好。”居民宋先生说。今年,城阳区前旺疃社区打造了1600平方米0-3岁婴幼儿照护中心,一站式为周围居民提供孕产育教一体化服务。
为了让托幼服务能够健康发展,程昭雯认为,相关部门可通过提供场地、租金减免、经济补助或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办托育服务,并保证激励政策的可持续性。政府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优质托育机构开展动态扶持或临时纾困。同时加强服务质量的评估评价,激励开办单位提升服务质量。